(4)非极性烃类油用量与煤粒和气泡粘附牢固度的关系为一定范围内,煤粒和气泡粘附牢固度大,药剂用量过大,粘附牢固度降低主要原因是随非极性类油用量增大,气泡与矿物之间油膜增厚,油分子与油分子之间易断,矿粒从气泡上脱落:用量较小时,矿粒与气泡分离,油分子留在矿物表面或随气泡带走,但固油和气油均较小,所以分离较困难。4、非极性烃类油中杂极性物质的其他作用非极性烃类油组成中,除非极性成分外,还有酚、酸、碳基化合物等杂极性物质杂极性物质在结构上一端为极性亲固基,可在煤粒表面极性部位定向吸附,与煤粒表面的多种含氧官能团相互作用,产生吸附。非极性基朝水,使煤粒表面少量极性部位疏水,提高煤粒的可浮性,然后再促使非极性烃类油吸附到这部分表面上,进一步提高疏水性超过一定量后,会在煤粒表面形成反向吸附层,使疏水的煤粒表面变成亲水
⑷非极性烃类油用量与煤粒和气泡粘附牢固度的关系为: 一定范围内,煤粒和气泡粘附牢固度大,药剂用量过大,粘附牢固度降低。 主要原因是随非极性烃类油用量增大,气泡与矿物之间油膜增厚,油分子与 非极性烃类油组成中,除非极性成分外,还有酚、酸、羰基化合物等杂极性物质。 煤粒表面的多种含氧官能团相互作用,产生吸附。非极性基朝水, 使煤粒表面 油分子之间易断开,矿粒从气泡上脱落;用量较小时,矿粒与气泡分离,油分子 留在矿物表面或随气泡带走,但σ固油和σ气油均较小,所以分离较困难。 4、非极性烃类油中杂极性物质的其他作 用 杂极性物质在结构上一端为极性亲固基,可在煤粒表面极性部位定向吸附,与 少量极性部位疏水,提高煤粒的可浮性,然后再促使非极性烃类油吸附到这部分 表面上,进一步提高疏水性。 超过一定量后,会在煤粒表面形成反向吸附层,使疏水的煤粒表面变成亲水
水一反向吸附层杂极性药剂烃类油一仔煤杂极性油烃类油在煤表面上固着情况
杂极性油烃类油在煤表面上固着情况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杂极性成分的比例,对提高浮选效果是有利的,特别对精煤产率和尾煤灰分提高比较明显但杂极性比例增加后精煤灰分增加较大,杂极性含量过高时,精煤质量恶化表4-2-2非极性烃类油中杂极性物质含量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精煤产率精煤灰分尾煤灰分原煤灰分非极性烃类油与1%1%1%1%杂极性物质比例71.228.0135.5015.9215 : 18.2442.929:178.5515.688.6046.8615.8781.007.5: 19. 4752.825:185.0715.94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杂极性成分的比例,对提高浮选效果是有利的,特别 对精煤产率和尾煤灰分提高比较明显。 但杂极性比例增加后精煤灰分增加较大,杂极性含量过高时,精煤质量恶化
不同药剂分子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a为疏水的非极性分子:b为亲水性的极性分子:c为杂极性分子,一端亲水,一端疏水
不同药剂分子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 a为疏水的非极性分子; b为亲水性的极性分子; c为杂极性分子,一端亲水,一端疏水
5、非极性烃类油组成对捕收作用的影响>按烃族组成分:芳烃、烯烃、烷烃。>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各组分的捕收作用顺序:芳烃>烯烃>异构烷烃环烷烃>正构烷烃(1)芳烃因润湿热大,吸附过程自发进行且油-水界面张力低,易乳化,浮选活性强。但易和水分子结合,发生水化作用,本身疏水性不如饱和烃(2)烯烃双键处活性高,有一定的极性,易发生水化作用。比饱和烃捕收性能高,但选择性差,泡沫带水量大。(3)异构烷烃比相同数目正构烷烃的沸点和凝固点低,凝固时不易形成结晶提高浮选效果。另其支链占有较大空间,提高矿物表面疏水性,节省药剂煤的最佳捕收剂:应是各非极性烃类油组分合理配合的混合物
➢按烃族组成分:芳烃、烯烃、烷烃 。 ➢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 ⑴芳烃因润湿热大,吸附过程自发进行且油-水界面张力低,易乳化,浮选 ➢各组分的捕收作用顺序:芳烃>烯烃>异构烷烃>环烷烃>正构烷烃。 活性强。但易和水分子结合,发生水化作用,本身疏水性不如饱和烃。 ⑵烯烃双键处活性高,有一定的极性,易发生水化作用。比饱和烃捕收 性能高,但选择性差,泡沫带水量大。 ⑶异构烷烃比相同数目正构烷烃的沸点和凝固点低,凝固时不易形成结晶, 提高浮选效果。另其支链占有较大空间,提高矿物表面疏水性,节省药剂。 5、非极性烃类油组成对捕收作用的影响 煤的最佳捕收剂:应是各非极性烃类油组分合理配合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