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以下废话.吴敬梓详细描写了匡超人蜕变的过程,目的 是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他笔锋所指是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制度它将封建传统 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展到了极致这种认识使作者对匡超人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 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本质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八股取士的科 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儒林外史》以此为直接的抨击目标,充分揭露了它对知识 分子的腐蚀和摧残.《儒林外史》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回就借王冕之口指出:“这个 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岀处都看得轻了.”尽管 科举制度弊端百出,但是读书人舍此并无第二条进身之路.在匡超人所处的社会环 境中读圣贤书却品格卑劣者举不胜举:严贡生、张静斋、王惠等等.匡超人处在 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学问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他只能在追求功名富贵 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并为此而不择手段,从而迷失了自我.因此,吴敬梓把罪恶 和堕落的责任主要归结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其次势利的社会风气.“《儒 林外史》从讥讽势利起始,到谴责势利为结,对势利的描写可以说是贯穿于全书,具 有长久的历时性”.匡超人只认提拔他的李本瑛为老师,而不承认学里的老师;可 旦传说他所拜的老师李本瑛被参而可能连累他时,又认为真是“晦气”;但在李 本瑛升任为给事中派人来寻他时,他又表示将不日即来赴教可见“老师”和“门 生”这层关系是以对自己是否有益来确定的从小说的实际描写来看虽然势利之风 遍及各个阶层历久而不衰但仔细读来作者所描写和谴责的势利现象又多出现于 士林和官场在吴敬梓笔下,无论是秀才如匡超人、进士如王惠整个社会都被势利 之风所浸染如此描写与作者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吴敬梓出生并生活于他的 家族由盛而衰之际他由此而饱尝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产生了对势利社会的 无穷愤慨.匡超人变质的过程让我们看到其蜕变的根源吴敬梓对他予以讽刺, 目的是对造成这样畸形发展的知识分子的社会给以揭露.吴敬梓虽然没有提出解 决办法但他能够在清朝的盛世的现实环境中正视封建社会的危机这正是他的思 想跳出流俗的表现,也正是《儒林外史》能够成为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的原因 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岀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吴敬梓在塑造匡超 人这一形象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细致地勾画出一个比较纯朴善良的农村青年 精神生命的毁灭,一出真正人格沦丧的悲剧.其一、匡超人是书中的一个否定 性人物,吴敬梓在确定其主导倾向以后,还写出了他暇瑜混合的一面,寄托了自己的 爱和憎对堕落以前的匡超人,作者就用饱含赞颂和感叹的笔触,细细地描写了他的 事亲孝顺的行为:漂泊在外时对父亲的牵挂;在兄长面前的谦卑;细心照料卧病 在床的老父而在匡超人步步走向堕落时吴敬梓却毫不留情的给予讽刺:中了秀才 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的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的吹 牛撒谎等等在作者客观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他先前的淳朴 让人赞叹,而他的变质既让人惋惜又让人憎恶.其二、冷静的讽刺描写这是指 作者在叙事描写中,不作主观的情绪流露语言含蓄,对人对事都是白描的手法.讽 刺场面越热烈,作者的笔触就越冷静犀利,这种冷静的文字是作者深沉哀痛,力透纸
6 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以下废话. 吴敬梓详细描写了匡超人蜕变的过程,目的 是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他笔锋所指是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制度,它将封建传统 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展到了极致.这种认识,使作者对匡超人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 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本质.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八股取士的科 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儒林外史》以此为直接的抨击目标,充分揭露了它对知识 分子的腐蚀和摧残.《儒林外史》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回就借王冕之口指出:“这个 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尽管 科举制度弊端百出,但是读书人舍此并无第二条进身之路.在匡超人所处的社会环 境中,读圣贤书却品格卑劣者举不胜举:严贡生、张静斋、王惠等等.匡超人处在 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学问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他只能在追求功名富贵 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并为此而不择手段,从而迷失了自我.因此,吴敬梓把罪恶 和堕落的责任主要归结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其次,势利的社会风气.“《儒 林外史》从讥讽势利起始,到谴责势利为结,对势利的描写可以说是贯穿于全书,具 有长久的历时性”.匡超人只认提拔他的李本瑛为老师,而不承认学里的老师;可 一旦传说他所拜的老师李本瑛被参而可能连累他时,又认为真是“晦气”;但在李 本瑛升任为给事中派人来寻他时,他又表示将不日即来赴教.可见“老师”和“门 生”这层关系是以对自己是否有益来确定的.从小说的实际描写来看虽然势利之风 遍及各个阶层,历久而不衰,但仔细读来,作者所描写和谴责的势利现象又多出现于 士林和官场.在吴敬梓笔下,无论是秀才如匡超人、进士如王惠.整个社会都被势利 之风所浸染.如此描写与作者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吴敬梓出生并生活于他的 家族由盛而衰之际,他由此而饱尝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产生了对势利社会的 无穷愤慨. 匡超人变质的过程让我们看到其蜕变的根源.吴敬梓对他予以讽刺, 目的是对造成这样畸形发展的知识分子的社会给以揭露.吴敬梓虽然没有提出解 决办法,但他能够在清朝的盛世的现实环境中正视封建社会的危机,这正是他的思 想跳出流俗的表现,也正是《儒林外史》能够成为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的原因. 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出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吴敬梓在塑造匡超 人这一形象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细致地勾画出一个比较纯朴善良的农村青年 精神生命的毁灭,一出真正人格沦丧的悲剧. 其一、匡超人是书中的一个否定 性人物,吴敬梓在确定其主导倾向以后,还写出了他暇瑜混合的一面,寄托了自己的 爱和憎.对堕落以前的匡超人,作者就用饱含赞颂和感叹的笔触,细细地描写了他的 事亲孝顺的行为:漂泊在外时对父亲的牵挂;在兄长面前的谦卑;细心照料卧病 在床的老父.而在匡超人步步走向堕落时吴敬梓却毫不留情的给予讽刺:中了秀才 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的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的吹 牛撒谎等等.在作者客观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他先前的淳朴 让人赞叹,而他的变质既让人惋惜又让人憎恶. 其二、冷静的讽刺描写.这是指 作者在叙事描写中,不作主观的情绪流露,语言含蓄,对人对事都是白描的手法.讽 刺场面越热烈,作者的笔触就越冷静犀利,这种冷静的文字是作者深沉哀痛,力透纸
背之作.比如在第二十回,匡超人对着景兰江和蒋书办攻讦曾经给他许多帮助的潘 三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对这番话,作 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着意用力之处但是这种语气越是冷静在读者心目中的反差 情绪就越强烈潘三固然作了许多坏事现身陷缧绁是罪有应得但匡超人却不应弃 之不理想当初潘三待匡超人也不薄,被捕后也未将匡超人供出来,此时匡超人不念 半点旧日情分,其心如蛇虫螫毒可见这种冷静的笔法能起到最大限度的艺术效果, 能激起读者强烈的情绪.其三、在谎言世界里揭露人物的丑恶嘴脸.他本已娶 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 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只这三个字的谎言使他又 得娶李“恩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外甥女,又得了极其可观的数百 金的装奁享了好几个月的天福在匡超人进京途中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大肆地 吹牛撒谎:“我的文名也够了…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 上,香火蜡烛供者‘先儒匡子之神位’.”这被牛布衣一语点破:“所谓‘先儒’ 者,乃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在这样的描述中自然而然地揭开匡 超人那麒麟皮下的马脚这使匡超人这一形象更有概括性.其四、对比的方法. 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吴敬梓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比如说匡超人在遇见马 二先生时的毕恭毕敬与他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说马二先生的选本是“理法有余, 才气不足”的对比,揭开了他吹牛撒谎的嘴脸;匡超人对潘三前后态度的变化讽 刺了他的虚伪无情.值得注意的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这一鸿篇巨制中塑 造了很多命运相似的人物形象诸如前面开篇的周进和范进,两人都有同样落魄的 前半生而后半生却青云直上进而成为曾毒害自己的科举制度的忠实卫道士而对 应于匡超人,文木老人又塑造了一个叫做牛浦郎的人物形象两人都有相同的经历, 诸如停妻再娶等等不同的是牛浦郎出生市井而匡超人出生于农村而已读者如有 兴趣可以在阅读中加以比较这里就不加赘叙.吴敬梓是中国讽刺小说的艺术 大师,他在小说中以批判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写尽了儒林乃至整个封建社 会的丑态匡超人正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人物吴敬梓的嫉世之深,可以从匡超人 这一人物形象中窥得一斑. 沈琼枝:古典小说中罕见的独立女性形象!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女性观念,因 此江南地区部分女性的自我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发生萌动,如注重才情,敢于表现 自我;敢于在一定程度上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漠视贞节观念;大胆的想象并付 诸行动追求自身的幸福等等。《儒林外史》的婚礼描写对此有所透露,体现出明 清时期女性的独特性。 在传统社会中,一切以男性为中心,而女性备受压迫,没有独立的地位,形 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抹杀了女性独特的才智与作用。在明清时期, 些女性开始有了追求独立自主的意识,敢于显露自己的才华,并在与社会开明
7 背之作.比如在第二十回,匡超人对着景兰江和蒋书办攻讦曾经给他许多帮助的潘 三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对这番话,作 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着意用力之处,但是这种语气越是冷静,在读者心目中的反差 情绪就越强烈.潘三固然作了许多坏事,现身陷缧绁是罪有应得,但匡超人却不应弃 之不理.想当初潘三待匡超人也不薄,被捕后也未将匡超人供出来,此时匡超人不念 半点旧日情分,其心如蛇虫螫毒.可见这种冷静的笔法能起到最大限度的艺术效果, 能激起读者强烈的情绪. 其三、在谎言世界里揭露人物的丑恶嘴脸.他本已娶 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 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只这三个字的谎言使他又 得娶李“恩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外甥女,又得了极其可观的数百 金的装奁,享了好几个月的天福.在匡超人进京途中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大肆地 吹牛撒谎:“我的文名也够了……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 上,香火蜡烛,供者‘先儒匡子之神位’.” 这被牛布衣一语点破:“所谓‘先儒’ 者,乃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在这样的描述中自然而然地揭开匡 超人那麒麟皮下的马脚.这使匡超人这一形象更有概括性. 其四、对比的方法. 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吴敬梓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比如说匡超人在遇见马 二先生时的毕恭毕敬与他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说马二先生的选本是“理法有余, 才气不足”的对比,揭开了他吹牛撒谎的嘴脸;匡超人对潘三前后态度的变化,讽 刺了他的虚伪无情. 值得注意的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这一鸿篇巨制中塑 造了很多命运相似的人物形象,诸如前面开篇的周进和范进,两人都有同样落魄的 前半生,而后半生却青云直上,进而成为曾毒害自己的科举制度的忠实卫道士.而对 应于匡超人,文木老人又塑造了一个叫做牛浦郎的人物形象,两人都有相同的经历, 诸如停妻再娶等等.不同的是牛浦郎出生市井,而匡超人出生于农村而已.读者如有 兴趣,可以在阅读中加以比较.这里就不加赘叙. 吴敬梓是中国讽刺小说的艺术 大师,他在小说中以批判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写尽了儒林乃至整个封建社 会的丑态.匡超人正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人物,吴敬梓的嫉世之深,可以从匡超人 这一人物形象中窥得一斑. 沈琼枝:古典小说中罕见的独立女性形象!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女性观念,因 此江南地区部分女性的自我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发生萌动,如注重才情,敢于表现 自我;敢于在一定程度上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漠视贞节观念;大胆的想象并付 诸行动追求自身的幸福等等。《儒林外史》的婚礼描写对此有所透露,体现出明 清时期女性的独特性。 在传统社会中,一切以男性为中心,而女性备受压迫,没有独立的地位,形 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抹杀了女性独特的才智与作用。在明清时期, 一些女性开始有了追求独立自主的意识,敢于显露自己的才华,并在与社会开明
的文人名士交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的同情与支持。 沈琼枝就是这样一位女性,作者在描写她的婚礼时表现出她的自尊自重、有 勇有谋。沈琼枝是“幽榜”中唯一的的女性,而且是全书中唯一具有完全姓名的 女性,这足见作者对她的钦敬之意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不受“富贵”之利所诱,不为“权贵”之势所折腰, 具有追求独立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不甘于伏低做小,不屈于受人摆布,令人赞叹, “她的出现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放射出叛逆思想的耀眼光芒。” 沈琼枝淡漠富贵,具有自尊意识,绝不肯伏低做小。当沈琼枝与父亲沈先生 来到扬州时,父女二人都以为末盐商是要娶妻而不是纳妾,是要他们择吉过门的, 结果宋家只是打发家人来吩咐“把新娘就抬到府里去”,如此草率,与他们所想 的婚礼有着天壤之别 这时,沈先生对女儿说:“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做正室了。这头亲 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在父亲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沈琼 枝能自己拿主意。 她是一位有胆量、有计谋的女性,立刻分析了情况做出了决定,对父亲说 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 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 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 她敢于亲自去探个究竟,随机应变。可见她一向是独立自主、很有主见的。 她照样装饰起来,头戴冠子,身穿大红外盖。到了宋家以后,家人都叫她“新娘” 她也不言语,只是心中拿定主意,立即要请老爷出来理论,一直走到大厅说了 番义正言辞的话: 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 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 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 沈琼枝丝毫没有新媳妇的怯懦与娇羞,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一针 见血的指责与有理有节的抗争。 家人都吓了一跳,老爷知道后也红了脸,因为对于他们“一年至少也娶七 八个妾的人家”,早把娶妾当做家常便饭,早己习惯了那些妾们对他百依百顺、 逆来顺受,不想忽然岀来一个如此大胆敢和他叫板的沈琼枝,自然都觉诧异。 宋盐商总归还是心虚,没有立刻去见她,沈琼枝也就权且在他极幽的院落里 住了几天。等一直不见父亲的消息后,她便猜测道父亲可能早被安排走了,果不 出她所料,沈先生因知县早被宋为富收买己被押解回常州了。 所以,沈琼枝再次发挥她的聪明才智买通了丫环,从宋家逃了出来。又因为 自己能诗善画,便在南京挂牌“精工顾绣,写扇作诗”,自食其力 武书对杜少卿说道:“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若说他是个邪货,他却不 带淫气;若是说他是人家遣出来的裨妾,他却又不带贱气。看他虽是个女流,倒
8 的文人名士交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的同情与支持。 沈琼枝就是这样一位女性,作者在描写她的婚礼时表现出她的自尊自重、有 勇有谋。沈琼枝是“幽榜”中唯一的的女性,而且是全书中唯一具有完全姓名的 女性,这足见作者对她的钦敬之意。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不受“富贵”之利所诱,不为“权贵”之势所折腰, 具有追求独立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不甘于伏低做小,不屈于受人摆布,令人赞叹, “她的出现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放射出叛逆思想的耀眼光芒。” 沈琼枝淡漠富贵,具有自尊意识,绝不肯伏低做小。当沈琼枝与父亲沈先生 来到扬州时,父女二人都以为宋盐商是要娶妻而不是纳妾,是要他们择吉过门的, 结果宋家只是打发家人来吩咐“把新娘就抬到府里去”,如此草率,与他们所想 的婚礼有着天壤之别。 这时,沈先生对女儿说:“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做正室了。这头亲 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在父亲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沈琼 枝能自己拿主意。 她是一位有胆量、有计谋的女性,立刻分析了情况做出了决定,对父亲说: “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 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 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 她敢于亲自去探个究竟,随机应变。可见她一向是独立自主、很有主见的。 她照样装饰起来,头戴冠子,身穿大红外盖。到了宋家以后,家人都叫她“新娘”, 她也不言语,只是心中拿定主意,立即要请老爷出来理论,一直走到大厅说了一 番义正言辞的话: “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 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 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 沈琼枝丝毫没有新媳妇的怯懦与娇羞,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一针 见血的指责与有理有节的抗争。 家人都吓了一跳,老爷知道后也红了脸,因为对于他们“一年至少也娶七 八个妾的人家”,早把娶妾当做家常便饭,早己习惯了那些妾们对他百依百顺、 逆来顺受,不想忽然出来一个如此大胆敢和他叫板的沈琼枝,自然都觉诧异。 宋盐商总归还是心虚,没有立刻去见她,沈琼枝也就权且在他极幽的院落里 住了几天。等一直不见父亲的消息后,她便猜测道父亲可能早被安排走了,果不 出她所料,沈先生因知县早被宋为富收买己被押解回常州了。 所以,沈琼枝再次发挥她的聪明才智买通了丫环,从宋家逃了出来。又因为 自己能诗善画,便在南京挂牌“精工顾绣,写扇作诗”,自食其力。 武书对杜少卿说道:“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若说他是个邪货,他却不 带淫气;若是说他是人家遣出来的裨妾,他却又不带贱气。看他虽是个女流,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