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犷机发展与应用 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 计算机内采用二进制表示信息。 计算机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 入输出设备。 程序存储:把计算步骤(程序)先存入内 存,计算机不需要人的干预,会自动执行 所存入的程序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计算机发展与应用 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 – 计算机内采用二进制表示信息。 – 计算机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 入输出设备。 – 程序存储:把计算步骤(程序)先存入内 存,计算机不需要人的干预,会自动执行 所存入的程序
计算机的发展 1、第一台计算机ENAC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重30多吨,占地约170平方米 大约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 运算速度:5000次加减法运算/秒 存储容量:20个10位的十进制数 编程:对大约6000个多位开关进行机械定位, 并用转插线把选定的各个控制部分互连起来 以构成程序序列,要花上几天时间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计算机的发展 1、第一台计算机 ENIAC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重30多吨,占地约170平方米 大约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 运算速度:5 000次加减法运算/秒 存储容量:20个10位的十进制数 编程:对大约6 000个多位开关进行机械定位, 并用转插线把选定的各个控制部分互连起来 以构成程序序列,要花上几天时间
ENIAC计算机和主要发明人:莫克利和埃克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ENIAC计算机和主要发明人: 莫克利和埃克特
计算机的发展 2、计算机的分代 第一代(1945年至1958年) 电子管,几千次/秒 第二代(1958年至1964年 晶体管,几十万次/秒 第三代(1964年至70年代中期) 小规模集成电路,几百万次/秒 第四代(70年代中期以后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上亿次/秒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计算机的发展 2、计算机的分代 第一代(1945年至1958年) 电子管,几千次/秒 第二代(1958年至1964年) 晶体管,几十万次/秒 第三代(1964年至70年代中期) 小规模集成电路,几百万次/秒 第四代(70年代中期以后)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上亿次/秒
计算机的发展 2、计算机的分代 第一代(1945年至1958年) 电子管,几千次/秒 确立了模拟量可变换成数字量进行计算,开创了 数字化技术的新时代; 形成了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冯·诺依曼结 构 确定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首创使用阴极射线管CRT( Cathode- Ray tube)作 为计算机的字符显示器。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计算机的发展 2、计算机的分代 第一代(1945年至1958年) 电子管,几千次/秒 –确立了模拟量可变换成数字量进行计算,开创了 数字化技术的新时代; –形成了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冯·诺依曼结 构; –确定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首创使用阴极射线管CRT(Cathode-Ray Tube)作 为计算机的字符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