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及系数 影响因素:流度比、岩石的宏观非均质性、注采井网对 非均质性的适应程度等 1流度比:指注入工作剂的流度与被驱原油在未波及区 的流度之比。 流度:流体的渗透率与其粘度之比。 水油流度比: 驱动液流度Kn(Sn)1 M2被驱动液流度ˉ入=K(Sm)
6 (一)波及系数 流度比、岩石的宏观非均质性、注采井网对 非均质性的适应程度等 影响因素: ⒈流度比: 指注入工作剂的流度与被驱原油在未波及区 的流度之比。 ( ) ( ) w o r o wc r w o r o w K S K S M = = = 被驱动液流度 驱动液流度 流 度: 流体的渗透率与其粘度之比。 K = 水油流度比:
0 M<1:有较规则的流 动前缘,见水波及系 数可达70%左右; M=0.151 M=1.0 M>2:出现明显的 粘滞指进现象,波 及系数降低。 M=4.58 M=715 结论 图12-4五点法注采单元流 度比对波及状况的影响 波及系数随水油流度比的增大而减小。 降低M的措施: 增大μ;减小μ;增大K。;降低Kw
7 图12-4 五点法注采单元流 度比对波及状况的影响 波及系数随水油流度比的增大而减小。 结论 降低 增大μw;减小μo;增大Ko;降低Kw。 M的措施: M<1:有较规则的流 动前缘,见水波及系 数可达70%左右; M>2:出现明显的 粘滞指进现象,波 及系数降低
2油层岩石宏观非均质的影响 实际油层是在水流冲刷过程中沉积形成的 顺水流方向与垂直水流方向的渗透率必然有差异 流体沿渗透率好的方向流动快 形成不轨则驱动前缘 注采井网安排不当 油井会过早水淹,油藏留下一些“死油区
8 ⒉油层岩石宏观非均质的影响 实际油层是在水流冲刷过程中沉积形成的 顺水流方向与垂直水流方向的渗透率必然有差异 形成不轨则驱动前缘 油井会过早水淹,油藏留下一些“死油区” 注采井网安排不当 流体沿渗透率好的方向流动快
(二)驱油效率 影响因素:岩石性质及其微观结构和流体性质 水驱油藏残余油的分布: 亲水岩藏:大多以珠状形式被捕集在流通孔道中 存在于注入水未进入的较小的流通孔道中, 亲油岩藏:而在充满水的大孔隙中,残余油呈膜状粘 附在孔壁上。 残余油的分布状况及数量直接与岩石的润湿性、界面张 力、岩石的微观绪构等有关
9 残余油的分布状况及数量直接与岩石的润湿性、界面张 力、岩石的微观结构等有关。 (二)驱油效率 影响因素: 岩石性质及其微观结构和流体性质 亲水岩藏: 水驱油藏残余油的分布: 大多以珠状形式被捕集在流通孔道中。 亲油岩藏: 存在于注入水未进入的较小的流通孔道中, 而在充满水的大孔隙中,残余油呈膜状粘 附在孔壁上
二、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第一、通过降低流度比以提高波及系数,同时 尽可能适应油层的非均质性,以减少非均质性 对驱油过程的不利影响; 第二、通过减小界面张力或者消除工作剂与原 油间的界面效应以提高驱油效率
10 二、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第一、通过降低流度比以提高波及系数,同时 尽可能适应油层的非均质性,以减少非均质性 对驱油过程的不利影响; 第二、通过减小界面张力或者消除工作剂与原 油间的界面效应以提高驱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