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大气环境 2.1大气概述 2.2大气污染 23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2.4大气污染控制 2.5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第2章 大气环境 2.1 大气概述 2.2 大气污染 2.3 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2.4 大气污染控制 2.5 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2.1大气概述 2.1.1大气的组成 2.1.2大气的结构 2.1.3大气边界层的特性
2.1 大气概述 2.1.1 大气的组成 2.1.2 大气的结构 2.1.3 大气边界层的特性
2.1.1大气的组成 成分 体积混合比 成分 体积混合比 氮(N2) 10-6 氧(02) (106 氩(Ar) (10-6 Oxygen 二氧化碳C0 21% 1% 10-6 Argon 氖(Ne (approx.) 0.93% 10-6 Nitrogen 78% 氦(He) 350X10-8 地球大气主要是由氮和氧等组成。目前,人们关心最多的是含量 较少、寿命较短的微量和痕量成分,如二氧花碳、臭氧水汽及气溶 胶等。这是因为尽管他们的浓度很低,但他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均有较 大的时空变化,对地气系统热量的收支、大气温度的垂直结构及人类 有着明显的影响
2.1.1 大气的组成 成分 氮(N2) 氧(O2) 氩(Ar) 二氧化碳CO2) 氖(Ne) 氦(He) 氪(Kr) 氡(Rn) 氙(Xe) 甲烷(CH4) 一氧化二氮(O2) 成分 臭氧(O3) 体积混合比 体积混合比 0.209 47 0.000 33 1.82X10-6 0.009 34 0.780 83 0.5X10-6 5.2X10-6 1.1X10-6 1.7X10-6 0.1X10-6 0.3X10-6 10X10-8~50X10-8 地球大气主要是由氮和氧等组成。目前,人们关心最多的是含量 较少、寿命较短的微量和痕量成分,如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及气溶 胶等。这是因为尽管他们的浓度很低,但他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均有较 大的时空变化,对地气系统热量的收支、大气温度的垂直结构及人类 有着明显的影响
2.1.2大气的结构 大气圈的结构: 90 热层 整个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以及高空 80 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从地表到平流层10-15km大气的最 70 底层,它的底界是地面。对流层有三个 60 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 中间层 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8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45~55km高度 为平流层。 40 平流层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km左右为中 30 N2、O2、(HN4)2SO4 间层。 暖层自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为暖层, 20 又称热层。 N2、O2、H2O、Ar、CO2 10 对流层 散逸层暖层以上的最高层大气称为散逸层, 又称外层。 160 200 240 280 320 温度/k
2.1.2 大气的结构 大气圈的结构: 整个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以及高空 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 从地表到平流层10-15km大气的最 底层,它的底界是地面。对流层有三个 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 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以上到45~55 km高度 为平流层。 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0~85 km左右为中 间层。 暖 层 自中间层顶到800 km高空为暖层, 又称热层。 散逸层 暖层以上的最高层大气称为散逸层, 又称外层。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60 200 240 280 320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N2、O2、H2O、Ar、CO2 热层 N2、O2、(HN4)2SO4 高度/km 温度/k
高度 电离层能反射 千米】 无线电波,对 电 无线电通讯有 离00 高 重要作用 层 气温初稳后升热 30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气 上冷下热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对流 高空飞行很适合 40 平流层 对流旺盛近地面, 20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对流层 只因热源是地面; 100 -50 0 50 100温度(℃) 天气复杂且多变, 大气的垂直分层 风云雨雪较常见
对流层 平流层 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 电离层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