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季白粉病 ❖ (2)症状识别 ❖ 侵染月季的绿色器官,叶片、花器、嫩梢发病重。 ❖ 早春:病芽展开的叶片上下两面都布满白粉层,叶 片皱缩反卷、变厚,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成为 初侵染源。 ❖ 生长季节:叶片受侵染首先出现白色的小粉斑,粉 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粉班,严重时白 粉连成片,病梢有回枯现象。白粉有时很厚,难剥 离。花蕾被满白粉层则萎缩干枯或开出畸形花朵
1、月季白粉病 ❖ (2)症状识别 ❖ 侵染月季的绿色器官,叶片、花器、嫩梢发病重。 ❖ 早春:病芽展开的叶片上下两面都布满白粉层,叶 片皱缩反卷、变厚,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成为 初侵染源。 ❖ 生长季节:叶片受侵染首先出现白色的小粉斑,粉 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粉班,严重时白 粉连成片,病梢有回枯现象。白粉有时很厚,难剥 离。花蕾被满白粉层则萎缩干枯或开出畸形花朵
❖ (3)病原 蔷薇单囊壳菌 [Sphaerotheca pannosa (Wallr.)Lev.],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 1 分生孢子 及菌丝 菌 丝 分 生 孢 子 分 生 孢 子 菌 丝
❖ (3)病原 蔷薇单囊壳菌 [Sphaerotheca pannosa (Wallr.)Lev.],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 1 分生孢子 及菌丝 菌 丝 分 生 孢 子 分 生 孢 子 菌 丝
(3)病原 ❖有性态: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单丝壳属; ❖无性态: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粉孢属(Odium SP),粉孢子串生,椭圆形、无色单胞,20~29× 13~17μm。 ❖在月季上只有无性态的粉孢子,在蔷薇等寄主植 物上同时有闭囊壳形成。 ❖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21℃,最低3℃,最高33℃; 粉孢子萌发最适PH97~99%,有水膜反而不利其萌 发
(3)病原 ❖有性态: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单丝壳属; ❖无性态: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粉孢属(Odium SP),粉孢子串生,椭圆形、无色单胞,20~29× 13~17μm。 ❖在月季上只有无性态的粉孢子,在蔷薇等寄主植 物上同时有闭囊壳形成。 ❖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21℃,最低3℃,最高33℃; 粉孢子萌发最适PH97~99%,有水膜反而不利其萌 发
❖ (4)发病规律 ①越冬: 病菌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无闭囊壳产生); 温室中周年发生,并成为露地栽培的初侵染源。 ② 传播与发病条件: 粉孢子主要由风传播,直接侵入,在20℃,RH 为97~99%条件下,粉孢子2~4小时即可萌发,3天左 右又能形成粉孢子。 潜育期短,人工接种为5~7天
❖ (4)发病规律 ①越冬: 病菌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无闭囊壳产生); 温室中周年发生,并成为露地栽培的初侵染源。 ② 传播与发病条件: 粉孢子主要由风传播,直接侵入,在20℃,RH 为97~99%条件下,粉孢子2~4小时即可萌发,3天左 右又能形成粉孢子。 潜育期短,人工接种为5~7天
❖ (4)发病规律 ② 传播与发病条件: 夜间温度低(15~16℃),湿度高(90~99%) 时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白天气温高(23~27℃), 湿度低(40~70%)时有利于孢子的形成与释放。遇 此适宜条件则3~6天后即可发病。 N肥施用多,栽培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可 加重白粉病发生。 温度超过3~5℃就可能发病,南方3~5月发病盛 期,北方5~6月和9~10月为发病盛期
❖ (4)发病规律 ② 传播与发病条件: 夜间温度低(15~16℃),湿度高(90~99%) 时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白天气温高(23~27℃), 湿度低(40~70%)时有利于孢子的形成与释放。遇 此适宜条件则3~6天后即可发病。 N肥施用多,栽培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可 加重白粉病发生。 温度超过3~5℃就可能发病,南方3~5月发病盛 期,北方5~6月和9~10月为发病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