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d everything about her so distingue!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r 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but more like a Jia."(Tr.Yang Xianvi Gladys Yang) 分析:凤姐在贾母面前称赞林黛玉,又说她不像贾母的外孙女,而像亲孙女, 是在借黛玉恭维贾母。 译 文I中的 our de”讲的虽然t 是直话。知并不中听 不讨贾母的欢喜,也不是凤姐的用意 。译文Ⅱ用“her father'”替代了贾母,既澄 清了“外孙女”所含的语义关系,又达到了原文语用的目的。 翻译时要特别小心英语某些词语的负面联想意义,注意避免无意间产生的有 悖于原文用意的意思。下面的英译文在英语文化中可能引起不好的联想,试改译: 1“蓝天”牙音 -Blue Sky"brand tooth paste (2)“白象 牌电泄 White elephant"brand battery (3)“金龙”牌电扇 -“Golden Dragon”brand electric fan (4)“芳芳”牌牙音 -"FangFang"brand tooth paste (5)“金鸡”牌鞋油 -Gold Cock"brand shoe blacking (6)“银耳”汤 _“white fungus (7)“金三角”经济开发区 -a spe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a"Golden Triangle" 练 习 下列成语性词语多含有比喻,基本意思相同,但比喻的形象在中文和英文中有区别。在 英译文的空线上加上适当的词,以完成该习语的翻译。 L.缘木求鱼to seek a hare in a 's nest 2.大海捞针tolook for a needle in a】 stack 箭之遥ata 's throw 4.守口如瓶dumb as an 5.面如土色as white as a 6.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7.一模一样as like as tw 8.盒得像猪as stupid asa 9.瓮中之整1 ike a rat in a 10.举得像牛as stubborn as a_ 11睡得死沉sleep like a 12对牛弹琴t0cast hefore 13 一丘之貉 of a feather 14. 明珠he ofone's eye 15.像落汤鸡as wetas a drowned 16.满腹文章have a_ crammed with knowledge
译文 I:"And everything about her so distingue! 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 (Tr. David Hawkes) 译文 II:"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more like a Jia." (Tr.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分析:凤姐在贾母面前称赞林黛玉,又说她不像贾母的外孙女,而像亲孙女, 是在借黛玉恭维贾母。译文 I 中的“your side”讲的虽然也是真话,却并不中听, 不讨贾母的欢喜,也不是凤姐的用意。译文 II 用“her father”替代了贾母,既澄 清了“外孙女”所含的语义关系,又达到了原文语用的目的。 翻译时要特别小心英语某些词语的负面联想意义,注意避免无意间产生的有 悖于原文用意的意思。下面的英译文在英语文化中可能引起不好的联想,试改译: (1) “蓝天”牌牙膏——“Blue Sky” brand tooth paste (2)“白象”牌电池——“White elephant” brand battery (3)“金龙”牌电扇——“Golden Dragon” brand electric fan (4)“芳芳”牌牙膏——“Fang Fang” brand tooth paste (5)“金鸡”牌鞋油——“Gold Cock” brand shoe blacking (6)“银耳”汤——“white fungus” soup (7)“金三角”经济开发区——a spe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 “Golden Triangle” 练 习 下列成语性词语多含有比喻,基本意思相同,但比喻的形象在中文和英文中有区别。在 英译文的空线上加上适当的词,以完成该习语的翻译。 1. 缘木求鱼 to seek a hare in a _'s nest 2. 大海捞针 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_stack 3. 一箭之遥 at a _'s throw 4. 守口如瓶 dumb as an _ 5. 面如土色 as white as a _ 6.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7. 一模一样 as like as two _ 8. 蠢得像猪 as stupid as a _ 9. 瓮中之鳖 like a rat in a _ 10. 犟得像牛 as stubborn as a _ 11. 睡得死沉 sleep like a _ 12. 对牛弹琴 to cast _ before _ 13. 一丘之貉_of a feather 14. 掌上明珠 the _ of one's eye 15. 像落汤鸡 as wet as a drowned _ 16. 满腹文章 have a _crammed with knowledge
17.聋得像石头as deafas a 18.像没头苍蝇as blind as 19.无风不起浪no without 第三章 汉译英的标准与可译度 教学目的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给翻译造成很 多困难的现象,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把握汉译英的尺度,做出合格 的译 教学内容 翻译标准 2.译文评估 难点 1.翻译标准 2.译文评估 Procedures Procedures StepI Brief review of the last lecture Step lI Presentation 1.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The ation of translation works Practices Step IlI Answer students'questions StepIV Homework 20.挂羊头卖狗肉cyup and sell vinega 一,翻译标准问题 翻译的标准历来是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古今中外的翻译大家都对翻译标难提 出过各自的见解,其中在我国影响较大的有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鲁 迅先生的“兼顾 论, 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茅盾先生的“忠实 顺”准则,英国人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的奈达博士的“动态对等”标准。下面 大体归类做一些介绍。 1.严复三字标准与三原则 我国清末翻译家严复1895年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信、达、雅” 三字标准。 几乎成为我国翻译界的经典理论 他说 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 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 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己 又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 乃文 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林语堂为翻译定下了三个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好标准。他自己说 “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他认为信 达雅的问题实质是:第一,译音对原文方面的问题:第二,译音对译文方面的问 题第三。是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译者分别对原作者、译文读者 和艺术的责任问题。三样的责任齐备者、才有真正译家的资格。(林语堂《论翻
17. 聋得像石头 as deaf as a _ 18. 像没头苍蝇 as blind as a _ 19. 无风不起浪 no _ without _ 20. 挂羊头卖狗肉 cry up _and sell vinegar 一.翻译标准问题 翻译的标准历来是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古今中外的翻译大家都对翻译标难提 出过各自的见解,其中在我国影响较大的有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鲁 迅先生的“兼顾两面”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茅盾先生的“忠实”、“通 顺”准则,英国人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的奈达博士的“动态对等”标准。下面 大体归类做一些介绍。 1.严复三字标准与三原则 我国清末翻译家严复 1895 年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信、达、雅” 三字标准,几乎成为我国翻译界的经典理论。他说: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 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 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己。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 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林语堂为翻译定下了三个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好标准。他自己说: “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他认为信 达雅的问题实质是:第一,译音对原文方面的问题;第二,译音对译文方面的问 题;第三。是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译者分别对原作者、译文读者 和艺术的责任问题。三样的责任齐备者、才有真正译家的资格。(林语堂《论翻 第三章 汉译英的标准与可译度 教学目的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给翻译造成很 多困难的现象,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把握汉译英的尺度,做出合格 的译文。 教学内容 1. 翻译标准 2. 译文评估 难点 1. 翻译标准 2. 译文评估 Procedures Procedures: Step I Brief review of the last lecture Step II Presentation 1.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2. The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 works 3. Practices Step III Answer students’ questions Step IV Homework
译》,1932) 英国历史学教授泰持勒(A.Tytler)在18世纪未提出三条类似原则:(1)译文应 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相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应 和原文同样流畅。(《论翻译原则) 1979年,刘重德教授参考中外各家意见,取其精华,并结合个人的翻译实 践,把翻译原则概括为信、达、切三个字:(1)信一一保全原文意义:(2)达译 立易慌,3切 一切合原立风格 “动态对等”与“感受”说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博士(E.A.Nda)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书中将读 者(译文受众)引入翻译标准,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后称“功 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 然的对等的译入语从语义和文体两方面再现原文信息”的过程,动态对等的标准 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这个标准实际上就是以翻译实 践的效果来检验翻译的准确性, 可以说是翻译理论的 个 大发展 我国范仲英教授进一步阐明了“感受”标准,他说: “把原文信息的思想内 容及表现手法,用译语原原本本地重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 大致相同的感受。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感受大致相同或近似,就是奸的或比较 好的译文:相去甚远或完全不同、则是质量低劣甚至是不合格的译文。从翻译效 果,也就是以译文读者得到的感受如何,来衡量 篇译文的奸坏,这就是翻译标 准。 “对等”与“感受”标准是一种模糊的、整体印象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上还 需具体化。我国的大翻译家傅雷提出的“神似”说,以及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 境”标推,都属于这一类标准。 3,“意义”标准说 利奇G的5 rGyLeech)把翻译定义为“在另一语言中寻找同义语”的活动, 可谓“意义标准”说。他把意义归纳为七类①: (I)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2)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 (3)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 (4)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 (⑤)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 (6)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 (7)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 其中的2)至(6项统初:为“联想意义”,是将原文的整体交际价值(即所有 七种意义)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意义分析的提出,使翻译的“信”、“化境 “神似”等标准有了较为具体、 明确的参照系统 奈达在《翻译意义》中做了进一步的注解:“翻译意义实指在词汇和句子内 容与修辞方式两方面将信息的整个意义翻译过来。 4.信息标避与多元互补论 信息论标准要求译文“把原作的信息完整、准确地转移到目标语言当中,并 最大限度地传递 其中译 对原文信息 的包含 星度称为信富的 价性 译文读者通过译文获得原作信息的程度称作信息的传递性。等价性与传递性相辅 相成,合称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 辜正坤教授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他认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
译》,1932) 英国历史学教授泰持勒(A. Tytler)在 18 世纪未提出三条类似原则:(1)译文应 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应 和原文同样流畅。(《论翻译原则》) 1979 年,刘重德教授参考中外各家意见,取其精华,并结合个人的翻译实 践,把翻译原则概括为”信、达、切”三个字:(1)信一一保全原文意义;(2)达-译 文通顺易懂;(3)切——切合原文风格。 2.“动态对等”与“感受”说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博士(E.A.Nida)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读 者(译文受众)引入翻译标准,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后称“功 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 然的对等的译入语从语义和文体两方面再现原文信息”的过程,动态对等的标准 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这个标准实际上就是以翻译实 践的效果来检验翻译的准确性,可以说是翻译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我国范仲英教授进一步阐明了“感受”标准,他说:“把原文信息的思想内 容及表现手法,用译语原原本本地重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 大致相同的感受。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感受大致相同或近似,就是奸的或比较 好的译文;相去甚远或完全不同、则是质量低劣甚至是不合格的译文。从翻译效 果,也就是以译文读者得到的感受如何,来衡量一篇译文的奸坏,这就是翻译标 准。 “对等”与“感受”标准是一种模糊的、整体印象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上还 需具体化。我国的大翻译家傅雷提出的“神似”说,以及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 境”标推,都属于这一类标准。 3.“意义”标准说 利奇(j 的 f5rGy Leech)把翻译定义为“在另一语言中寻找同义语”的活动, 可谓“意义标准”说。他把意义归纳为七类①: (1)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2)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3)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 (4)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 (5)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 (6)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 (7)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 其中的(2)至(6)项统初;为“联想意义”,是将原文的整体交际价值(即所有 七种意义)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意义分析的提出,使翻译的“信”、“化境”、 “神似”等标准有了较为具体、明确的参照系统。 奈达在《翻译意义》中做了进一步的注解:“翻译意义实指在词汇和句子内 容与修辞方式两方面将信息的整个意义翻译过来。” 4. 信息标避与多元互补论 信息论标准要求译文“把原作的信息完整、准确地转移到目标语言当中,并 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读者”。其中译文对原文信息的包含程度称为信富的等价性、 译文读者通过译文获得原作信息的程度称作信息的传递性。等价性与传递性相辅 相成,合称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 辜正坤教授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他认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
近似度”,下统一大群具体的标准、其中还可再区别出主要标准与次要标准。所 有这些标准都是相对的、可变的,根据翻译的内容、题材的不同可加以调整、做 出取舍、重新组合。比如科技作品的翻译标准 应该与文学作品的翻译标准完全 样,法律文献的翻译标准不能等同于电影剧本的翻译标准。信息标准和多元互 补论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翻译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二、翻译标准的运用 上面几种翻泽标准的提法并不相左,而是一致的、互补的。下面是我国外 出版发行事业局制订的工作条例中关于如何掌握(对外)翻译标准的意见 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是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也就是把中文 的内容用外文正确地表达出来。 “各种不同内容的文章,各有各的体裁和专门术语,翻译马克思列宁夫义经 典著作必须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术语和表达方法:翻译文艺作品、必须使用文 学语言。 2.译文必须是流畅的外文。译文必须合乎译入外文的语言习惯 、让使用这 种民族语言的读者正确了解原意。如果不尊重外文的语法习惯,把中文的某些特 殊的语法结构眨搬到译文中去,读者就会看不幢。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思想是第一位,手段是为思想服务的。究竞在 译文中采取哪种形式才能最好地去表达原意,要求译者根据正确表达原意的标准 来选择。 不管中外文的差别,只追求形似.把中文特有的语法方式硬搬到外文中去 会犯字对字、句对句死译的毛病,使译文生硬难怪,甚至违反原意:片面强调译 文必须是流畅的外文,忽视译文必须思实于原文,会产生损害原意的所谓“宁顺 而不信”的毛病。 翻译标准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译者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内容严 格而又灵活地掌握。例如 (1)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也照样打出你这么个银人儿来。(《红楼梦》) You've had one trouble after another since you were a boy.the money we've spent on you would make a silver statue bigger than you 例中的“三灾八难”和“银人儿”不可死译成“three mishaps and eight disasters” 和“person made of silver'”。 三、译文评估 为了进一步说明翻译标准的操作问题, 下面从译文评价的角度在10个方面 对原文和译文加以比较,译文的信度(即对原文忠实之程度)用0一1之间的数值 表示(最低为0,最高为1) (一)句法结构 原文:他昨天来过这儿了。 i译文I:He came here yesterday.[l) 译文Il:Yesterday he came here.[O.] 译文II将时间副词yesterday置于句首,在英语里,是用来强调的非正常的
近似度”,下统一大群具体的标准、其中还可再区别出主要标准与次要标准。所 有这些标准都是相对的、可变的,根据翻译的内容、题材的不同可加以调整、做 出取舍、重新组合。比如科技作品的翻译标准不应该与文学作品的翻译标准完全 一样,法律文献的翻译标准不能等同于电影剧本的翻译标准。信息标准和多元互 补论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翻译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二、翻译标准的运用 上面几种翻译标准的提法并不相左,而是一致的、互补的。下面是我国外文 出版发行事业局制订的工作条例中关于如何掌握(对外)翻译标准的意见。 1.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是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也就是把中文 的内容用外文正确地表达出来。 “各种不同内容的文章,各有各的体裁和专门术语,翻译马克思列宁夫义经 典著作必须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术语和表达方法;翻译文艺作品、必须使用文 学语言。 2.译文必须是流畅的外文。译文必须合乎译入外文的语言习惯.让使用这 种民族语言的读者正确了解原意。如果不尊重外文的语法习惯,把中文的某些特 殊的语法结构眨搬到译文中去,读者就会看不幢。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思想是第一位,手段是为思想服务的。究竟在 译文中采取哪种形式才能最好地去表达原意,要求译者根据正确表达原意的标准 来选择。 不管中外文的差别,只追求形似.把中文特有的语法方式硬搬到外文中去, 会犯字对字、句对句死译的毛病,使译文生硬难怪,甚至违反原意;片面强调译 文必须是流畅的外文,忽视译文必须思实于原文,会产生损害原意的所谓“宁顺 而不信”的毛病。 翻译标准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译者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内容严 格而又灵活地掌握。例如: (1)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也照样打出你这么个银人儿来。(《红搂梦》) You’ve had one trouble after another since you were a boy, the money we’ve spent on you would make a silver statue bigger than you. 例中的“三灾八难”和“银人儿”不可死译成“three mishaps and eight disasters” 和“person made of silver”。 三、译文评估 为了进一步说明翻译标准的操作问题,下面从译文评价的角度在 10 个方面 对原文和译文加以比较,译文的信度(即对原文忠实之程度)用 0 一 1 之间的数值 表示(最低为 0,最高为 1)。 (一)句法结构 原文:他昨天来过这儿了。 译文 I:He came here yesterday. [1] 译文 II:Yesterday he came here.[0.9] 译文 II 将时间副词 yesterday 置于句首,在英语里,是用来强调的非正常的
位置,因此传达了原文所没有的信息,属于“超额翻译”。译文I的副词位置同 原文一样处于常位,信度较高 (二)词义搭配 原文:人大代表一行五人于春节前视察了这个福利中心。 group of five people's inspected this welfare center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1] I1:A group of five people's congress representatives visited this welfare center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0.8 原文的“视察”传达了最大的信息量,决定着全句的信度。译文I中的 “inspected”与“representatives”搭配起来,与原文的意思相符:译文IⅡ用"visited”, 意思就有出入。 (三)修辞色彩 原文:香港总督尤德爵士今晨于北京逝世。 I:Sir Edward Youde,Goveror of Hong Kong.passed away in Beijing this Sir Edwand Youde.Govemor of Hon Kong.paed ay in Bns this morning.[0.8] III:Sir Edward Youde,Governor of Hong Kong,breathed his last in Beijing this morning.[0.6] IV:Sir Edward Youde,Governor of Hong Kong.kicked the bucket in Beijing this ning.[0.4] 用“pass away”在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与原文相一致。译文 1与译文IV修辞色彩与原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四)风格层次 原文:我不善于讲话,也不习惯发表演说,我一生就没做过教师。 I:I'm not good at talking,and I'm not used to giving lectures.I've never done any teaching either.[1] II:Talking is not my province,nor is lecturing:nor have I taken up teaching as my profession,either.0.7] 原文是口语体。译文I从用词到句式都是口语体,译文Ⅱ则是书面语言,属 于正式语体。两种译文的信度不同。 (五)锣辑结构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干人。 I:Do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ant to be done by.[1] II: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be done by.[o.5]
位置,因此传达了原文所没有的信息,属于“超额翻译”。译文 I 的副词位置同 原文一样处于常位,信度较高。 (二)词义搭配 原文:人大代表一行五人于春节前视察了这个福利中心。 译文 I:A group of five people’s congress representatives inspected this welfare center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1] 译文 II:A group of five people’s congress representatives visited this welfare center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0.8] 原文的“视察”传达了最大的信息量,决定着全句的信度。译文 I 中的 “inspected”与“representatives”搭配起来,与原文的意思相符;译文 II 用“visited”, 意思就有出入。 (三)修辞色彩 原文:香港总督尤德爵士今晨于北京逝世。 译文 I:Sir Edward Youde,Governor of Hong Kong, passed away in Beijing this morning.[1] 译文 II:Sir Edward Youde,Governor of Hong Kong, passed away in Beijing this morning.[0.8] 译文 III:Sir Edward Youde,Governor of Hong Kong, breathed his last in Beijing this morning.[0.6] 译文 IV:Sir Edward Youde,Governor of Hong Kong, kicked the bucket in Beijing this morning.[0.4] “逝世”用“pass away”在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与原文相一致。译文 III 与译文 IV 修辞色彩与原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四)风格层次 原文:我不善于讲话,也不习惯发表演说,我一生就没做过教师。 译文 I:I’m not good at talking, and I’m not used to giving lectures. I’ve never done any teaching either. [1] 译文 II:Talking is not my province, nor is lecturing; nor have I taken up teaching as my profession, either. [0.7] 原文是口语体。译文 I 从用词到句式都是口语体,译文 II 则是书面语言,属 于正式语体。两种译文的信度不同。 (五)逻辑结构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干人。 译文 I: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ant to be done by. [1] 译文 II: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