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结合的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模式识别受体(PRR)病原体相关模式病分子(PAMP)胞膜型PRR甘露糖受体(MR)细菌或真菌甘露糖/岩藻糖残基清道夫受体(SR)G+菌脂磷壁酸、G菌脂多糖TLR2/TLR6或TLR2/TLR1异二聚体G+菌肽聚糖/脂磷壁酸,细菌或支原体脂蛋白/脂肽、酵母菌的酵母多糖TLR4同源二聚体G菌脂多糖TLR5同源二聚体G菌鞭毛蛋白内体模型PRRTLR3同源二聚体病毒双链RNA(dsRNA)病毒单链RNA(SsRNA)TLR7或TLR8同源二聚体TLR9同源二聚体细菌或病毒非甲基化GpGDNA胞浆型PRRNODIG菌细胞壁成分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NOD2细菌胞壁酰二肽RIG病毒双链RNA(dsRNA)分泌型PRR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岩藻糖/N-乙酰葡萄糖胺残基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C反应蛋白(CRP)细菌胞壁磷酰胆碱脂多糖结合蛋白(LBP)G菌脂多糖
模式识别受体(PRR) 病原体相关模式病分子(PAMP) 胞膜型PRR 甘露糖受体(MR) 细菌或真菌甘露糖/岩藻糖残基 清道夫受体(SR) G+菌脂磷壁酸、G-菌脂多糖 TLR2/TLR6或TLR2/TLR1异二聚体 G+菌肽聚糖/脂磷壁酸,细菌或支原体脂蛋白/脂肽、酵母菌的酵母多糖 TLR4同源二聚体 G-菌脂多糖 TLR5同源二聚体 G-菌鞭毛蛋白 内体模型PRR TLR3同源二聚体 病毒双链RNA(dsRNA) TLR7或TLR8同源二聚体 病毒单链RNA(ssRNA) TLR9同源二聚体 细菌或病毒非甲基化GpG DNA 胞浆型PRR NOD1 G-菌细胞壁成分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 NOD2 细菌胞壁酰二肽 RIG 病毒双链RNA(dsRNA) 分泌型PRR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 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岩藻糖/N-乙酰葡萄糖胺残基 C反应蛋白(CRP) 细菌胞壁磷酰胆碱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 G-菌脂多糖 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结合的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
(四)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1. 补体系统溶解、调理、清除免疫复合物、促炎2. 细胞因子抗病毒、抗肿瘤、促炎3. 抗菌肽α-防御素一杀伤细菌、真菌、病毒4. 溶菌酶破坏G+菌细胞壁肽聚糖对G+菌细胞膜产生非酶性破坏5. 乙型溶素
(四)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α-防御素—杀伤细菌、真菌、病毒 1.补体系统 2.细胞因子 3.抗菌肽 4.溶菌酶 5.乙型溶素 溶解、调理、清除免疫复合物、促炎 抗病毒、抗肿瘤、促炎 对G+菌细胞膜产生非酶性破坏 破坏G+菌细胞壁肽聚糖
二、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一)经典固有免疫细胞(二)固有淋巴样细胞(三)固有淋巴细胞
二、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一)经典固有免疫细胞 (二)固有淋巴样细胞 (三)固有淋巴细胞
()经典固有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主要包括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DendriticcellNeutrophilMacrophage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MastcellEosinophilBasophil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医学免疫学(第7版) 主要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一)经典固有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1.单核细胞(monocyte)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旁路活化的巨噬细胞占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TLR介导的信号(M1)(M2)IFN-Y数的3~8%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12~24小IL-4、IL-13时后迁移至全身组织器TGF-β.TGF-βROLNOMCP-1,MIP-1α.IL-8IL-10溶酶体酶PDGF、FGFIL-1β、IL-6、TNF-α少少V官分化发育为巨噬细胞。损伤修复/纤维化抑制炎症反应引发炎症反应杀伤清除病原体1型巨噬细胞和2型巨噬细胞的形成及其主要作用
1. 单核细胞(monocyte) 占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 数的3~8% 在血液中停留12~24小 时后迁移至全身组织器 官分化发育为巨噬细胞。 1型巨噬细胞和2型巨噬细胞的形成及其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