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产生潮汐 第一章地球系统 月球质量仅有地现象当月球引力与太阻引力 球的1/81,半径只有 地球的14多点,体 积是地球的1/49。月因 球上无大气和水》月 面高低起伏 2.月球是人类迈向 太空的第一站。 3月球在夜晚反射 太阳光提供照明并 形成月相变化。 高潮发生在月球正下端与地当地球自转时,每一处海第二次高潮在杭州出现,是 球另一端的梅面。当地球的面均会升 潮第一次高潮后的12小时25 位置如上图所示,杭州有一之后6小 杭分:地球此时已经自转了 次高潮 州有一次低潮,如图所示·186°,而月球移动了6°
第 一 章 地 球 系 统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月球的影响 月球质量仅有地 球的1/81,半径只有 地球的1/4多点,体 积是地球的1/49。月 球上无大气和水。月 面高低起伏。 1.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产生潮汐 现象。当月球引力与太阳引力 结合时,形成大潮。由于月球 公转时离地球距离在变化,再 加上地球自转及地轴倾斜等原 因,海水形成了半日潮、全日 潮、月周期潮和半月周期潮等。 月地引力是地表地理过程节奏 性的重要因素。 2.月球是人类迈向 太空的第一站。 3.月球在夜晚反射 太阳光提供照明并 形成月相变化
注意图中各层的分界 内部圈层 第一章地球系统 O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是一个不规 则的椭球体。南半球 地壳与人类的关系十密切。大陆地 壳分上下两层,以康德拉不连续面 短粗,北半球细长。 分隔,上部为硅铝层,下部为硅镁 赤道半径6378.1km, 层(玄武岩层),海洋地壳薄,很 极半径6356.8km。赤多地方缺失硅铝层。地壳连同地幔 道周长40076km。 顶部的坚硬岩层合起来称岩石圈
地球(P28) 第 一 章 地 球 系 统 地球是一个不规 则的椭球体。南半球 短粗,北半球细长。 赤道半径6378.1km, 极半径6356.8km。赤 道周长40076km。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与人类的关系十密切。大陆地 壳分上下两层,以康德拉不连续面 分隔,上部为硅铝层,下部为硅镁 层(玄武岩层),海洋地壳薄,很 多地方缺失硅铝层。地壳连同地幔 顶部的坚硬岩层合起来称岩石圈。 注意图中各层的分界
外 人类了解甚少,与星际空间无 第一章地球系统 明显界线。 1.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暖层中 2.紫外线被空气大量吸收。 1.空气稀薄;2.温度随高度 增加而下降;3.有垂直运动; 4.顶部偶有夜光出现。 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温层;3.空气干燥,少有天气 现象发生;4.离地面25~30km 处有臭氧层,保护地球生物。 5垂直运动显著;6.主要天气 现象都在这里。 大气圈分层
大气圈层结构(P31) 第 一 章 地 球 系 统 对 流 层 平 流 层 中 间 层 暖 层 外 逸 层 大气圈分层 注意图中的高度界限和飞行器 活动。 1.集中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 全部水汽及杂质;2.低纬度厚 于高纬度;3.夏季厚于冬季; 4.热力梯度明显,为6℃/千米; 5.垂直运动显著;6.主要天气 现象都在这里。 1.大气盛行平流运动;2.有同 温层;3.空气干燥,少有天气 现象发生;4.离地面25~30km 处有臭氧层,保护地球生物。 1.空气稀薄; 2.温度随高度 增加而下降;3.有垂直运动; 4.顶部偶有夜光出现。 1.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紫外线被空气大量吸收。 人类了解甚少,与星际空间无 明显界线
时间变化|经线不同地方时不同。东早西晚。 第一章地球系统 1昼夜更替自然节律自然要素或现象的昼夜更替。 生物行为生物活动的昼夜更替 大气环流全球大气三圈环流形成。 2地转偏向力大洋环流改变全球大洋环流方向。 地转佛向力的产生 河道演变」导致河岸不对称。 北半球右偏 讨论:你所了解的自然现象或 赤道上不偏 社会现象中,哪些与地球自转 南半球左偏 有密切关系?
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P38) 第 一 章 地 球 系 统 1.昼夜更替 2.地转偏向力 经线不同,地方时不同。东早西晚。 自然要素或现象的昼夜更替。 生物活动的昼夜更替。 全球大气三圈环流形成。 改变全球大洋环流方向。 导致河岸不对称。 讨论:你所了解的自然现象或 社会现象中,哪些与地球自转 有密切关系? 时间变化 自然节律 生物行为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河道演变
级發 爱测着器 3月 第一章地球系统 描述:左图反映 235° 的地球自转有哪 太阳 些基本特征? N 6月 12月 9月 逆时针方 顺时针方向/ 冬至日 6碧2 冬至日 春分日 12月22EN 12月22日 3月21日 太阳光 北俯视图 北俯祝图 南俯视图 南俯视图 在同一时刻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方向 思考:图中表示昼与夜的阴影有明显不同,为什么?
地球自转图示 第 一 章 地 球 系 统 描述:左图反映 的地球自转有哪 些基本特征? 思考:图中表示昼与夜的阴影有明显不同,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