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2单胺类一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 1.4.2.3氨基酸:谷胺酸,甘胺酸,Y-氨基丁酸 1.4.2.4肽类 1.4.3调质的概念 1.3.4递质共存 1.5受体 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而起反应,改变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 1.5.1胆碱能受体 (1)M受体,毒曹碱型受体 (2)N1受体,烟碱型受体 N2受体,骨骼肌终扳膜上。 1.5.2肾上腺素能受体 (1)受体的分类:分为ā受体、B受体。 B受体又分为B1受体和B2受体 (2)受体的亲和力: 肾上腺素可与a受体、B,受体、B2受体结合: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和α受体结合。 (3)受体的效应 (4)受体的分布 2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2.1反射及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2.2 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 1.4.2.3 氨基酸:谷胺酸,甘胺酸,γ-氨基丁酸 1.4.2.4 肽类 1.4.3 调质的概念 1.3.4 递质共存 1.5 受体 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而起反应,改变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 1.5.1 胆碱能受体 (1)M受体,毒蕈碱型受体 (2)N1 受体,烟碱型受体 N2 受体,骨骼肌终扳膜上。 1.5.2 肾上腺素能受体 (1)受体的分类:分为α受体、β受体。 β受体又分为β1受体和β2受体 (2)受体的亲和力: 肾上腺素可与α受体、β1受体、β2受体结合;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和α受体结合。 (3)受体的效应 (4)受体的分布 2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2.1 反射及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出生后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2.1反射中枢内兴奋的传递 2.1.1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 2.1.1.1单向传导 2.1.1.2反射时和中枢延搁 反射时:完成某个反射活动所需时间。兴奋在中枢部分传递时所需时间较长的现 象。 2.1.1.3总和 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EPSP的总和,才能达到阈电位水平,从而爆发动 作电位。包括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总和。 扩散和集中:感受器在接受一个适宜刺激后,一般仅引起较局部的神经反射, 而不产生广泛的活动,称为反射的局限化(localization)。 但如果用过强的刺激刺激皮肤或过内脏时,均会引起蛙的广泛的活动,称为反射 的扩散(generalization)。 中枢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综合,它的神经结构基础是中枢存在多种神经元的 联系形式。 中枢神经元联系的方式:(1)幅散式:(2)聚合式:(3)链锁式;(4)环路 式 2.1.1.5兴奋节律的改变 2.1.1.6后放 2.1.1.7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
条件反射:出生后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2.1 反射中枢内兴奋的传递 2.1.1 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 2.1.1.1 单向传导 2.1.1.2 反射时和中枢延搁 反射时:完成某个反射活动所需时间。兴奋在中枢部分传递时所需时间较长的现 象。 2.1.1.3 总和 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 EPSP 的总和,才能达到阈电位水平,从而爆发动 作电位。包括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总和。 扩散和集中:感受器在接受一个适宜刺激后,一般仅引起较局部的神经反射, 而不产生广泛的活动,称为反射的局限化(localization)。 但如果用过强的刺激刺激皮肤或过内脏时,均会引起蛙的广泛的活动,称为反射 的扩散(generalization)。 中枢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综合,它的神经结构基础是中枢存在多种神经元的 联系形式。 中枢神经元联系的方式:(1)幅散式;(2)聚合式;(3)链锁式;(4)环路 式 2.1.1.5 兴奋节律的改变 2.1.1.6 后放 2.1.1.7 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
2.1.1.8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机体缺氧、体内二氧化碳和酸性代谢产物过多等因素均可影响递质的合成与 释放,改变突触的传递能力。 2.2中枢抑制 2.2.1突触后抑制 (1)传入侧枝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2.2.2突触前抑制 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轴1)电位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 抑制。 2.3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 (I)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每一特定的神经反射需要一定形式的刺激才 能发生。 (2)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是骨骼肌 运动反射弧的最后传出通路。 3)中枢兴奋状态和中枢抑制状态中枢内在较长时间内兴奋性影响超过抑制 性影响状态,称为中枢兴奋状态(central excitatory state)。反之,中枢在较长时 间内抑制性影响超过兴奋性影响的,称为中枢抑制状态(central inhibitory state)。 其基础是由于环状联系或突触调制的作用。 (4)反射的习惯化(减弱)和反射反应敏感化(reflex response)的形式虽然是 固定的,但并不排除可被修改性。 (⑤)反射活动的反馈性调节(feedback regulation)刺激引起效应器产生效应
2.1.1.8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机体缺氧、体内二氧化碳和酸性代谢产物过多等因素均可影响递质的合成与 释放,改变突触的传递能力。 2.2 中枢抑制 2.2.1 突触后抑制 (1)传入侧枝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2.2.2 突触前抑制 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轴 1)电位使突触后 N 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 抑制。 2.3 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 (1)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每一特定的神经反射需要一定形式的刺激才 能发生。 (2)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是骨骼肌 运动反射弧的最后传出通路。 (3)中枢兴奋状态和中枢抑制状态 中枢内在较长时间内兴奋性影响超过抑制 性影响状态,称为中枢兴奋状态(central excitatory state)。反之,中枢在较长时 间内抑制性影响超过兴奋性影响的,称为中枢抑制状态(central inhibitory state)。 其基础是由于环状联系或突触调制的作用。 (4)反射的习惯化(减弱)和反射反应敏感化 (reflex response)的形式虽然是 固定的,但并不排除可被修改性。 (5)反射活动的反馈性调节 ( feedback regulation)刺激引起效应器产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