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针政策:1.先合作化后机械化2.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3.农业机械以小型为主4.农业机械制造以地方工业为主5.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农业合作社自已的力量为主等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国家设立了统一管理农机制造、修理、科研的机构,基本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农机化管理体制。中國农业大学
这一时期,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的 方针政策: 1.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2. 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 3. 农业机械以小型为主 4. 农业机械制造以地方工业为主 5. 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农业合作社自己的力量为主等 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国家设立了统一管理农机 制造、修理、科研的机构,基本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农 机化管理体制
2.2.2大搞农具改革运动1957年冬季到1961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参加的人数以亿计。农具改革运动促进了县、社工业,特别是农机具修造业的发展。当时全国公社农机具制造修理厂共有86000多个县级厂2000多个。1958年4月,刘少奇在广州参观广东省农具改革推广评比展览[5]中国农业大学
2.2.2 大搞农具改革运动 1957年冬季到1961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 运动,参加的人数以亿计。 农具改革运动促进了县、社工业,特别是农机具修造业 的发展。当时全国公社农机具制造修理厂共有86000多个, 县级厂2000多个。 1958年4月,刘少奇在广州参观广东省农具改革推广评比展览[5]
2.2.3国营箍拉机站下放与收归国营1958年国营拖拉机站下放针对国营拖拉机站经营体制,为解决拖拉机站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与农民集体经济之间的盾,通过社有社营、国有社营、联社经营与国社合营等不同形式,将国营拖拉机站下放。1960年,各地人民公社普遍有了自已经营管理的拖拉机站由于许多人民公社经济基础薄弱,缺之管理大生产的经验,管理人员文化和技术素质低,维修服务体系不健全,拖拉机和农机具损坏相当严重。1961年,拖拉机“趴窝”、“带病”的占2/3,机具利用效率很低,多数机站亏损1962年,国家决定将拖拉机站重新收归国营到1962年底,全国拖拉机站系统的拖拉机只有4.9%实行社营中國农业大学
2.2.3 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与收归国营 1958年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针对国营拖拉机站经营体制,为解决拖拉机站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与农民 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通过社有社营、国有社营、联社经营与国社合营等不同形 式,将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1960年,各地人民公社普遍有了自己经营管理的拖拉机站 由于许多人民公社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管理大生产的经验,管理人员文化和 技术素质低,维修服务体系不健全,拖拉机和农机具损坏相当严重。 1961年,拖拉机“趴窝”、“带病”的占2/3, 机具利用效率很低,多数机站亏损。 1962年,国家决定将拖拉机站重新收归国营 到1962年底,全国拖拉机站系统的拖拉机只有4.9%实行社营
2.2.4发展与调整农机工业1958~1965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天津拖拉机制造厂、江西拖拉机制造厂、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等一批农机制造骨干企业陆续投产,农机工业蓬勃发展。到1960年,全国农机制造企业达到2624家。由于农机工业发展与当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协调,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1961~1963年,国家采取关、停、并、转等方式,对农机工业进行调整。到1963年,全国农机制造企业缩减到1301个(减少50%)。中國农业大学
2.2.4 发展与调整农机工业 1958~1965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天津拖拉机制造厂、江 西拖拉机制造厂、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等一批农机制造骨干企 业陆续投产,农机工业蓬勃发展。到1960年,全国农机制造 企业达到2624家。 由于农机工业发展与当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协调,以及 自然灾害的影响,1961~1963年,国家采取关、停、并、转 等方式,对农机工业进行调整。到1963年,全国农机制造企 业缩减到1301个(减少50%)
2.2.5建立农机修配网吴农机修造门随着拖拉机和其它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大幅度增长,农业机械配件生产和修理成了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为此,国家开始建立农机修配网。同时还投资新建了一批农机修配厂。现在部分省还有省级农机修造站。中國农业大学
2.2.5 建立农机修配网 随着拖拉机和其它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大幅度增长,农业 机械配件生产和修理成了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为此, 国家开始建立农机修配网。同时还投资新建了一批农机 修配厂。 现在部分省还有省级农机修造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