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度 图1一15甲烷一乙烷混合物的相图 %CH %C2H %CH %CzH。 1-100.0e 6-50.02 49.98 2一97.50 2.50 7-30.02 69,38 3-92.50 7,50 8-14.98 85.02 1-85,16 14.84 9-5,00 95.00 5-70.00 30.00 10- 100.00 的蒸汽压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1)任一混合物的两相区都位于两纯组分的蒸汽压线之间: (2)混合物的临界压力都高于各该纯组分的临界压力,混合物的临界温度都居两纯 组分的临界温度之间, (3)图中虚线是不同比例的甲烷和乙烷混合物临界点的轨迹,随乙烷所占比例增 加,亦即随混合物中较重组分比例的增加,临界点向右迁移, (4)混合物中哪一组分的含量占优势,露点线就靠近哪一组分的蒸汽压线, (5)两组分的分配比例越接近,相图的面积就越大,两组分中只要有一个组分占绝 对优势,相图的面积就变得狭窄。 图1一16给出了正烷烃构成的两组分系统的临界点轨迹,从图中可以看出: (1)混合物的临界压力远高于各组分的临界压力,实际是组分分子大小的不同大大 增加了混合物的临界压力, (2)两组分的挥发性和分子量差别越大,临界点轨迹所包围的面积亦越大,两相区 最高压力亦越高: (3)分子结构十分接近的两组分,例如C3~C5,C4~C,临界点轨迹成一扁Ψ曲 线。 地下油气藏是复杂的多组分烃类系统,它的相态特性取决于系统的组成和每-一组份的 性质,因此,不同烃类系统其相图也是不同的。尽管存在着不同,但亦有许多共同的特 征。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从图1一17所给的多组分烃类系统相图开始。图中AP℃TB曲线 把两相区和单相区分开,线内是两相区,其中的虚线代表液相所占的摩尔百分数;线外所 有流体都以单相存在。AC线为泡点线,它是两相区和液相区的分界线,显然,线上液相 摩尔百分数为100%,BC线为露点线,它是两相区和气相区的分界线,线上液相摩尔百分 23 PDG
数为0。C点为临界点,它仍可定义为泡点线和露点线撞头的一点。图中T点是两相共存的 最高温度,通常称之为临界凝析温度;P点是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通常称之为临界凝析 压力。 400r 350 300 250 100% 75% 200 150 50% 100 25% 50 温度T -150-100-50050100150200250300350 温度,℃ 图1一16两组分系统的临界点轨迹 图1一17多组分烃类系统的相图 1-CH 2-C2H:3-CH 4-CiHo 5-CaH12,6-Cf11t7一C,H1638-C1oH22 图1一17所给的多组分系统的相图还可以用来表述不同形态的油气藏类型。例如,图 中的(1)点代表一特定多组分烃类系统的原始压力和温度,在这一压力和温度下,该烃类 系统是单相液态,即原油。因此,(1)点表述的是一未饱和油藏。随着流体的采出,油藏 压力下降,而油藏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当压力下降到b点以下时,便有气泡从原油中分离 出来,从而油藏中形成油气两相,b点压力即所谓泡点压力。油藏的泡点压力可以定义为, 从原油中最初分离出气泡时所处的最高压力。不难看出,继续降低压力,将会有更多的气 体从油中分出。 图中(2)点代表一个有气顶的油藏,其中油气处于平衡状态,即原油为气体所饱和, 因而,压力稍有降低就会导致气体从原油中分离出来,这类油藏称为饱和油藏。与此相 比,(1)点所代表的油藏为未饱和油藏,或称低饱和油藏。 如果烃类系统的原始条件处于临界点的右侧,且在APCTB线的范围之外,那么该系 统在原始条件下百分之百是气体,图中(3)点所表述的便是这样一个烃类系统,它是一 个气藏。值得注意的是,在等温降压过程中没有一点穿过两相区,它总是处于气态。 最后考查一下图中(4)点所代表的系统,它的原始压力和温度处在临界点的外侧, 且在APCTB线之外,显然,系统中的烃类物质在原始条件下是以气态存在的,它代表的 也是-~种气藏。该气藏开始投入生产后,直至压力降到2点以前,烃类系统的相态-·直没 24 PDG
妆 有发生变化,始:终是气态。然而,一旦压力降到2点以下便进入两相区,表明气相中有液 相析出,这似乎是一种反常现象,因此,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凝析,亦称逆行凝析,反 凝析发生在图中C点和T点之间的阴影区。具有反凝析特性的气藏称为凝析气藏,(4)点 所代表的可以认为是凝析气藏。凝析气藏总是处于临界点C与临界凝析温度T之间的阴影 区上方。图中2点的压力称为第二露点压力,它是凝析气藏降压过程中由气相析出液相的 压力界限。这里用“第:”这个词,目的是区别于图中d点的露点压力。 源始条件处于上述阴影区城内的油藏,是一个两相油藏。在原始情况下它有-·个油区 和气顶。然而,气顶出现反凝析现象,根据图示、压力降低将会导致油藏内液相体积的增 加。这种油藏并非特殊,美国南得克萨斯的卡蒂油藏就是这类油藏的一个例子。 三、典型油气的相态特征 前面曾经提到,不同烃类系统其相态特征亦不同,下面就几个典型的油气,其中包括 低收缩原油、高收缩原油、凝析气、湿气和干气等的相态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 地下原油由于溶解有气体而体积膨胀,反之,当它采至地面时,由于气体释出则体积 收缩。不难理解,地下原油溶解的气量越多,其体积收缩程度也越大;反之,收缩程度则 小。前者,即体积收缩程度大者称为高收缩原油;后者,即体积收缩程度小者称为低收缩 原油。 1、低收缩原油 图1一18给出了低收缩原油的相图,其中(1)一(2)一(3)点连成的垂线代表恒定温 温.(例如油藏温度)下,随原油的采出,油藏压力的降低,(£)点至“分离器”的斜线代 表原油从油藏流经油井到分离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温度条件。 (2)点在泡点线上,显然,它所代表的是饱和原油,(1)点高于泡点,它代表的是 未饱和原油。随原油被采出,设想油藏压力最后降至(3)点,在(3)点处,油藏中剩余的 流体含75%摩尔的油和25%摩尔的气。 原油从(2)点的压力-温度条件直至地面分离器的压力和温度,表明生产出的原油 大约有85%摩尔在分离器的条件下处于液态,这一百分数是相当高的,它反映了低收缩原 油的特点。低收缩原油含重烃较多,生产时通常地面油气比较小,一般小于90标米/米3, 原油比重较高,例如0.876或更高,产出的原油通常是黑色和深褐色。 2、高收缩原油 高收缩原油的相图如图1一19所示,图中垂线仍是原油生产时恒温降压所取的途径。 (1)和(2)点与图1一18对应的点具有同样的意义。应该指出的是,随压力降低至泡点 压力以下,则有大量气体释出。设压力已降至(3)点,油藏中则含大约40%摩尔的油和 60%摩尔的气体。 在分离器条件下,大约有65%的流体是液体。比起图1一18所给的低收缩原油来,液 体数量是相当少了,它恰反映了高收缩原油的特点。该原油和低收缩原油相比,必定是含 理 较重的烃分子相当少。 从高收缩原油油藏产出的油罐原油通常比重小于0.78,油气比小于1800标米3/米3。 3、逆行凝析气 逆行凝析气亦即反凝析气,它所处的油藏条件,正如前面讲过的,是油藏温度介于该 油藏流体的临界点与临界凝析温度之间,如图1一20所示。 25 PDG
摩尔%液2 液 1007 空 摩尔%浅 100 15二 虽 3 3 超 分离器 -75 50 牙离器 25 25 气 温度 温度 图1一18低收缩原油的相图 图1一19高收缩原油的相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面产出的液体约有25%摩尔为液体。从这种类型的烃类混合物产 出的液体称为凝析物或称气体凝析物,而气体则称之为凝析气。 设气藏原始条件为(1)点,气藏中则为单相气体存在,随生产过程气藏压力的降低, 气藏中发生反凝析,当压力到达(2)点时,液相便开始析出,(2)点即所谓露点;随压力 从(2)点降到(3)点、析出的液相数量增加,最高数量的液相产生在对应于(3)点 的压力;当压力进一步降低时则导致液相的重新蒸发。这种气藏通常称之为凝析气藏,其 中所含的流体必将是更加比较轻的烃,而且其中重烃比起高收缩原油还要少。 产自凝析气藏的流体油气比可高达12,600标米3/米3,液体比重甚至小到0.739,地i 凝析物通常和水一样白,或很淡的颜色。随凝析气藏的开采,由于某些重烃在地下形成液 体损失,油气比亦趋于增加。 4、湿气 液 举 摩尔%液 100 摩尔%液 分离器 分离器 0 气 温度 温度 图1一20逆行凝析气的相图 图1一21湿气相图 图1一21给出了湿气的相图,从中可以看出,其临界温度远低于油藏温度。当油藏压 力降低时,例如从(1)点降至(2)点,流体始终处于气相。然而,在分离器的条件下则是 处于它的两相区内,因此,在地面便有一些液体析出,亦即通常所谓的凝析物,它如同水 一样的白色,其比重小于0.78。 湿气的地面油气比一般小于18,000标米/米3。 5、千气 26 PDG
以甲烷占绝对优势(70~98%)的天然气是所谓千气,其相图如图1一22所示。 从图1一22中可以看出,干气的特点 是,不论在地下条件还是在分离器条件 下,它都将处于该混合物的两相区之外, 在地下和地面都没有液体形成。理论上 讲,干气是不产液烃的,如果地面分离还 有油,其油气比则往往高于18.000标米/ 米3。 综合对比图1一18到图1一22至少可 气 以得出如下几点: 温度 (1)从低收缩原油到干气,油、 气混合物的临界点从右向左迁移,这种情 图1一22干气相图 况与双组份系统是一致的: (2)油气相比,前者相图的两相区比较开阔,后者比较狭窄, (3) 逆行凝析气具有较大的反凝析范围,且油藏温度介于临界温度与临界凝析温 度之间;而湿气在地下不会发生反凝析。 第三节油气系统的溶解和分离 油藏烃类相态的变化主要是气液两相间的平衡和转化,这种平衡和转化又总是以油气 的溶解和分离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伴随溶解和分离,油气组成也随之改变。本节着重讨 论油气的溶解和分离这对矛盾的转化条件、方式及其计算方法,这些在解决油气矿场的实 际问题当中有时要用到。 一、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度 单组分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服从亨利定律,即温度一定,溶解度和压力成正比、或成 直线关系,亦即: R:=aP (1-27) 式中R,一压力为P时单位体积液体中溶解的气量,标米3/米 P一溶解时的气体压力,大气压: α一一溶解系数,表示一定温度下,每增加-个大气压时,单位体积液体中溶解的 气量,标米/米3,大气压。 α的大小反映气体在液体中溶解能力的好坏。式(1一27)对不易互溶的气-液系统是 合适的,但对化学结构相似的烃类气体在原油中的溶解则有较大的偏差,即α不是常数, 溶解曲线呈图1一23所示的非直线型。由图中可以看出,曲线的OA段并非线性,说明住 溶解的初始阶段,溶解系数大且随压力逐渐增加而不断变小,当压力增到某一值(如图中 P)后,曲线则成直线,即溶解系数变为常数。溶解曲线的这种特征显然和构成天然气 的各个组分的溶解系数不同有关。 天然气在原油中溶解度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各项因素:(1)压力;(2)温度;(3)天然 气和原油的成分。对某种特定的天然气和原油来说,当温度不变时,所溶解的天然气量随 27 P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