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5语法分析程序的构造 自项 语法分析。可以看作是为一个输入串寻找 点最左推导的过程也等价手从粮并始按前序生成 ,为输入串构造分析树的过程。讨论一种有效的 无回溯的百顶向下分析程序,这种分析程序称为预测 分析程序。介绍对于一个文法类:LL(1)文法,如 何自动的构造预测分析程序。 自底向上(自下而上)语法分析方法,也称移进-归 约分析法。它的实现思想是对输入符号串自左向右进 行扫描,并将输入符逐个移入一个后进先出栈中,边 移进边分析,一旦栈顶符号串形成可归约串,就用相 应非终结符代替可归约串,这称为一步归约,重复这 过程,直到归约到栈中只剩文法的开始符号时,则 上R分析法,分析过程中归约的是当前句型的句例 为分析成功,并确认输入串是文法的句 本 称为规范归约。重点讲解LR类(LR(0)、SLR (1)、LALR(1)、LR(1))文法的分析表的构 造原理
教学内容 5 语法分析程序的构造 自顶向下的语法分析。可以看作是为一个输入串寻找 一个最左推导的过程,也等价于从根开始,按前序生成 结点,为输入串构造分析树的过程。讨论一种有效的 无回溯的自顶向下分析程序,这种分析程序称为预测 分析程序。介绍对于一个文法类:LL(1)文法, 如 何自动的构造预测分析程序。 自底向上(自下而上)语法分析方法,也称移进-归 约分析法。它的实现思想是对输入符号串自左向右进 行扫描,并将输入符逐个移入一个后进先出栈中,边 移进边分析,一旦栈顶符号串形成可归约串,就用相 应非终结符代替可归约串,这称为一步归约,重复这 一过程,直到归约到栈中只剩文法的开始符号时,则 为分析成功,并确认输入串是文法的句子。本章介绍 LR分析法,分析过程中归约的是当前句型的句柄, 称为规范归约。重点讲解LR类(LR(0)、SLR (1)、LALR(1)、LR(1))文法的分析表的构 造原理
教学内容 6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 在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之后,编译程序下 个逻辑阶段的任务是语义分析和生成中间代 码。引入属性文法和语法制导的翻译的概念, 介绍中间代码的形式,针对一些语法成分讨 7符号表 介绍符号表的一般组织和使用方法,讨论分 程序结构语言的名字作用域分析及符号表设 计方案
教学内容 6 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 在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之后,编译程序下一 个逻辑阶段的任务是语义分析和生成中间代 码。引入属性文法和语法制导的翻译的概念, 介绍中间代码的形式,针对一些语法成分讨 论相应语义处理工作的描述。 7 符号表 介绍符号表的一般组织和使用方法,讨论分 程序结构语言的名字作用域分析及符号表设 计方案
教学内容 8运行时的存储组织和管理 编译的最终目标是生成目标程序。在目标代 码生成前,编译程序必须对目标程序运行时 的数据空间进行组织和安排.介绍目标程序运 行时的数据空间的存储分配策略,说明程序 设计语言本身关于名称的作用域和生存期的 规则与存储分配策略的关系,重点讨论栈式 动态存储方案
教学内容 8 运行时的存储组织和管理 编译的最终目标是生成目标程序。在目标代 码生成前,编译程序必须对目标程序运行时 的数据空间进行组织和安排. 介绍目标程序运 行时的数据空间的存储分配策略,说明程序 设计语言本身关于名称的作用域和生存期的 规则与存储分配策略的关系,重点讨论栈式 动态存储方案
教学内容 9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代码优化是对代码作一些等价变换,以使得 最后生成的目标代码更为高效。介绍优化技 术,优化分类以及优化工作的基础一控制流 和数据流分析问题。 编译的最后一个逻辑阶段是目标代码生成。 目标代码生成程序的设计细节要考虑目标语 言和操作系统的特点。讨论目标代码生成程 序设计的一般问题,包括指令选择,寄存器 分配和计算顺序选择
教学内容 9 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代码优化是对代码作一些等价变换,以使得 最后生成的目标代码更为高效。介绍优化技 术,优化分类以及优化工作的基础-控制流 和数据流分析问题。 编译的最后一个逻辑阶段是目标代码生成。 目标代码生成程序的设计细节要考虑目标语 言和操作系统的特点。讨论目标代码生成程 序设计的一般问题,包括指令选择,寄存器 分配和计算顺序选择
教师联系信息 张素琴电话62785601 办公室东主楼10-207 zsq-dcs@tsinghua.edu.cn 董渊电话62794240 办公室东主楼10-209 dongyuan(@tsinghua.edu.cn 王生原电话62794240 办公室东主楼10-209 wwssyy@tsinghua.edu.cn
教师联系信息 张素琴 电话62785601 办公室 东主楼10-207 zsq-dcs@tsinghua.edu.cn 董渊 电话62794240 办公室 东主楼10-209 dongyuan@tsinghua.edu.cn 王生原 电话62794240 办公室 东主楼10-209 wwssyy@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