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5过渡期电力通信体系 虽然从长远看,IEC61850终将取代原有的通信规约,但是建立无缝通信体系 的标准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从现有系统到IEC61850的转换,如果通过 对现有变电站的所有通信设备进行替换的方式进行,牵涉到变电站内相应设备的 硬件和软件的修改,这种方法就相当于要把变电站内大部分能正常工作的设备都 替换下来,代价高昂,对现有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所以转换只能通过逐步替 换、扩展、改型来完成,现有系统与新系统之间必将有一个过渡期。在工程上实 现无缝通信体系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IEC TC57提出了一个各种通信协议并存的TC57参考通信体系(如图1-6所示)。 61970/61968-应用报文 61970/61968-公共信总模型(CIM) 61970组件接口规范模型(CIS) 61968 SIDMS SCADA 计算机间 数据链路 EMS Apps DMS Apps 61850 ACSI 60970-6 SCSM-1,-2 60870-5 61334 OSI协议栈 (ISO/TCP) 控制中心 61850站总线 RTU 61850过程总线 开关设备,变压器 变电站/现场设备 图1-6过渡期电力系统通信规约体系 Fig.1-6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Communication Potocols System of Power Systemt2 1)从控制中心到控制中心采用OSI协议栈的IEC60870-6通过控制中心之间的数 据链路进行通信
广东?I: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5过渡期电力通信体系 虽然从长远看,IEC 61850终将取代原有的通信规约,但是建立无缝通信体系 的标准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从现有系统到IEC 61850的转换,如果通过 对现有变电站的所有通信设备进行替换的方式进行,牵涉到变电站内相应设备的 硬件和软件的修改,这种方法就相当于要把变电站内大部分能正常工作的设备都 替换下来,代价高昂,对现有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所以转换只能通过逐步替 换、扩展、改型来完成,现有系统与新系统之间必将有一个过渡期。在工程上实 现无缝通信体系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IEC TC57提出了一个各种通信协议并存的TC57参考通信体系(如图1-6所示)12]。 61970,61968.应用报文 61970/61968.公共信息模型(CIM) 61970组件接口规范模型(cIs) 61968 SlDMS 计算机间 SCADA EMSApps DMS Apps 数据链路 61850 ACSI 60970-6 SCSM-1,-2 60870-5 61334 OSI协议栈 (ISo厂I℃P) 控制中心 61850站总线 RTU 61850过程总线 开关设备,变压器 变电站/现场设备 图1-6过渡期电力系统通信规约体系【:】 Fig.1-6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Communication Potocols System of Power Systemt21 1)从控制中心到控制中心采用OSI协议栈的IEC 60870.6通过控制中心之间的数 据链路进行通信。 6
第一章绪论 2)现场装置到变电站、变电站到控制中心采用OSI协议栈的IEC61850ACSI和 SCSM-1,SCSM-2进行通信。 3)从变电站到控制中心采用EC60870-5系列标准的IEC60870-5-101,IEC 60870-5-102和通过采用0SI协议栈的IEC60870-5-104进行通信。 4)配电网系统采用IEC61334-4,IEC60870-5-101系列标准和TC13的IEC62056 进行通信。 5)从变电站到控制中心之间采用过IEC60870-6和专用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6)现场装置到变电站、变电站到Web服务器,从Web服务器到Web客户之间, 采用OSI协议找的IEC61850ACSI和SCSM-1,SCSM-2进行通信。 7)从用户计量表到DMS的用户接口可采用TC13的62056和ANSI C12进行通信 四。 在过渡期,有这么多通信协议应用在电力系统不同的设备中,这些设备把采 集到的数据按各自的规约形式组织起来互相进行信息交换,为了理解信息交换方 设备的信息含义,必然要对彼此的规约作以映射和转换。 在EC61850规约出现以前,规约转换器已经广泛应用于传统规约的互相转 换。但是IEC61850规约最大的特点是面向对象建模,传统的规约转换器无论从 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不能满足新时期规约转换的要求了。研究和开发过渡期的新 型规约转换器,对于促进IEC61850规约在电力系统中的推广应用和旧变电站自 动化系统到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平稳过渡具有重要的意义。 1.2传统规约向IEC61850规约转换研究现状 IEC61850规约文本发布以后,许多人进行了变电站数据建模、MMS协议和 SCL变电站配置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这些论文对IEC61850规约文本的解 释和推广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本文研究工作的基础。但本文的切入点是传统规 约与IEC61850规约转换的研究,所以不对这些论文展开详细讨论。 虽然传统规约之间的规约转换器已经作为成熟的产品应用了很多年,但由于 IEC61850规约出现时间并不久,所以传统规约与IEC61850转换的研究及相关论 文还不多,现将已有方法和论文归纳总结如下。 文献[5]中,设计了用于CAN总线和RS485总线向以太网转换的接口转换卡, 7
第一章绪论 2)现场装置到变电站、变电站到控制中心采用OSI协议栈的IEC 61850 ACSI和 SCSM一1,SCSM.2进行通信。 3)从变电站到控制中心采用IEC 60870.5系列标准的IEC 60870.5.101,IEC 60870—5—102和通过采用OSI协议栈的IEC 60870.5—104进行通信。 4)配电网系统采用IEC 61334—4,IEC 60870.5.101系列标准和TCl3的IEC 62056 进行通信。 5)从变电站到控制中心之间采用过IEC 60870—6和专用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6)现场装置到变电站、变电站到Web服务器,从Web服务器到Web客户之间, 采用OSI协议找的IEC 61850 ACSI和SCSM.1,SCSM.2进行通信。 7)从用户计量表到DMS的用户接口可采用TCl3的62056和ANSI C12进行通信 [21 o 在过渡期,有这么多通信协议应用在电力系统不同的设备中,这些设备把采 集到的数据按各自的规约形式组织起来互相进行信息交换,为了理解信息交换方 设备的信息含义,必然要对彼此的规约作以映射和转换。 在IEC 61 850规约出现以前,规约转换器已经广泛应用于传统规约的互相转 换。但是IEC 61850规约最大的特点是面向对象建模,传统的规约转换器无论从 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不能满足新时期规约转换的要求了。研究和开发过渡期的新 型规约转换器,对于促进IEC 61 850规约在电力系统中的推广应用和旧变电站自 动化系统到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平稳过渡具有重要的意义。 1.2传统规约向IEC61 850规约转换研究现状 IEC61850规约文本发布以后,许多人进行了变电站数据建模、MMS协议和 SCL变电站配置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这些论文对IEC61850规约文本的解 释和推广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本文研究工作的基础。但本文的切入点是传统规 约与IEC61850规约转换的研究,所以不对这些论文展开详细讨论。 虽然传统规约之间的规约转换器已经作为成熟的产品应用了很多年,但由于 IEC 61 850规约出现时间并不久,所以传统规约与IEC61 850转换的研究及相关论 文还不多,现将已有方法和论文归纳总结如下。 文献[5】中,设计了用于CAN总线和RS。485总线向以太网转换的接口转换卡, 7
广东工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编写了相关接口转换程序,构建了基于以太网的无缝通信系统的硬件平台。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MMS通信协议及以太网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方 案。 文献[6]中,对如何将采用旧通信规约的远动系统纳入新型网络化远动系统体 系结构进行了尝试。选取IEC60870-5-101规约和CDT规约作为代表,对其接入 IEC61850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运用IEC61850的建模方法把通过101或者CDT 规约上传的数据用IEC61850数据模型进行组织,为IEC60870-5-101和CDT远 动通信规约向IEC61850规约的转化打下基础。 文献[7]中,以CDT规约作为传统规约的代表,以IEC61850标准的实现为基 础,研究了CDT规约向IEC61850转换理论,并设计出一个转换网关,应用串口 通信、信息建模以及XML等技术实现其转换过程。文献[8]中,以IEC61850规 约文本中给出的一个变电站实例,进行数据建模和CDT到IEC61850的转换网关 设计。 文献[9]中提出了转换器和非转换器两种转换策略,其实质分别是以规约映射 为核心的转换器和以公共数据库为核心的转换器。 文献[10]中对IEC61850标准和IEC60870-5-103规约从通信结构模型、信息 模型、报文类型和传输规则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为IEC60870-5-103规约向IEC 61850规约的转换打下了基础。 文献[11]中提出基于IEC61850和制造报文规范的远动系统的网络结构与通信 模型。为了解决现有远动系统到新型远动系统的平稳过渡,设计了基于IEC61850 与制造报文规范的网关的软件结构和数据与服务模型,并给出传统远动规约CDT 和104与抽象通信服务接口之间映射的实现方法。另外,结合基于IEC61850的 电力远动通信的需要,对制造报文规范的通信功能子集进行了设计与实现。 这些研究尚未给出完整的规约转换器设计方案,本文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规约向IEC61850规约转换的方法,运用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 设计出规约转换器的完整方案。 1.3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常规远动规约向IEC61850规约过渡的现状,受广州市迎桦计算机系
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编写了相关接口转换程序,构建了基于以太网的无缝通信系统的硬件平台。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MMS通信协议及以太网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方 案。 文献[6】中,对如何将采用旧通信规约的远动系统纳入新型网络化远动系统体 系结构进行了尝试。选取IEC 60870.5。101规约和CDT规约作为代表,对其接入 IEC 61850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运用IEC 61850的建模方法把通过101或者CDT 规约上传的数据用IEC 61850数据模型进行组织,为IEC 60870.5.10l和CDT远 动通信规约向IEC 61850规约的转化打下基础。 文献[7]中,以CDT规约作为传统规约的代表,以IEC 61850标准的实现为基 础,研究了CDT规约向IEC 61850转换理论,并设计出一个转换网关,应用串口 通信、信息建模以及XML等技术实现其转换过程。文献[8】中,以IEC 61850规 约文本中给出的一个变电站实例,进行数据建模和CDT到IE C61850的转换网关 设计。 文献[9】中提出了转换器和非转换器两种转换策略,其实质分别是以规约映射 为核心的转换器和以公共数据库为核心的转换器。 文献[10】中对IEC 61850标准和IEC 60870—5—103规约从通信结构模型、信息 模型、报文类型和传输规则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为IEC 60870.5.103规约向IEC 61850规约的转换打下了基础。 文献[1l】中提出基于IEC 61850和制造报文规范的远动系统的网络结构与通信 模型。为了解决现有远动系统到新型远动系统的平稳过渡,设计了基于IEC 61850 与制造报文规范的网关的软件结构和数据与服务模型,并给出传统远动规约CDT 和104与抽象通信服务接口之间映射的实现方法。另外,结合基于IEC 61850的 电力远动通信的需要,对制造报文规范的通信功能子集进行了设计与实现。 这些研究尚未给出完整的规约转换器设计方案,本文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规约向IEC 61 850规约转换的方法,运用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 设计出规约转换器的完整方案。 1.3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常规远动规约向IEC 61 850规约过渡的现状,受广州市迎桦计算机系 8
第-章绪论 统有限公司的委托,开发CDT、101、104等规约与IEC61850规约转换的新型规 约转换器软件。 本文根据项目的需求,选定一种典型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作为作用对象,选 定IEC61850、CDT、101和104规约作为转换对象,选定IEC61850模型数据库 作为规约转换器扩展接口,以在这些基础上的新型规约转换器为主要实现目标。 文中详细论述了各规约的功能和结构,对比了传统规约与IEC61850规约的异 同点,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研究CDT、101、104规约与IEC61850转换的程序。规 约转换器软件开发的路线遵循软件工程的一般步骤,先对规约转换器进行需求分 析,再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给出规约转换器软件的3个子模型 和详细设计方案,然后通过面向对象实现和软件测试,解决了调试中出现的一些 问题,最后通过实验室模拟运行的结果,分析验证了规约转换器软件的可靠性。 本文的内容安排为: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IEC61850规约和规约转换器的背景,传统规约向 IEC61850转换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第二章论述各规约的功能、结构和传输规则,采用分层的分析方法,对比各 规约的异同,建立规约间映射关系,作为规约转换器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论述规约转换器的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IEC61850规约的部分实现, 和CDT、101、104规约以IEC61850公共数据库为接口的接入方法。 第四章通过模拟运行得到了运行结果,测试了软件的性能。 最后为结论与展望。 9
第一章绪论 统有限公司的委托,开发CDT、101、104等规约与IEC 61850规约转换的新型规 约转换器软件。 本文根据项目的需求,选定一种典型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作为作用对象,选 定IEC 61850、CDT、101和104规约作为转换对象,选定IEC 61850模型数据库 作为规约转换器扩展接口,以在这些基础上的新型规约转换器为主要实现目标。 文中详细论述了各规约的功能和结构,对比了传统规约与IEC 61850规约的异 同点,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研究CDT、101、104规约与IEC 61 850转换的程序。规 约转换器软件开发的路线遵循软件工程的一般步骤,先对规约转换器进行需求分 析,再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给出规约转换器软件的3个子模型 和详细设计方案,然后通过面向对象实现和软件测试,解决了调试中出现的一些 问题,最后通过实验室模拟运行的结果,分析验证了规约转换器软件的可靠性。 本文的内容安排为: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IEC 61850规约和规约转换器的背景,传统规约向 IEC 61 850转换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第二章论述各规约的功能、结构和传输规则,采用分层的分析方法,对比各 规约的异同,建立规约间映射关系,作为规约转换器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论述规约转换器的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IEC 61850规约的部分实现, 和CDT、101、104规约以IEC 61 850公共数据库为接口的接入方法。 、 第四章通过模拟运行得到了运行结果,测试了软件的性能。 最后为结论与展望。 9
广东工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规约分析 本章先分析规约转换器的模型,划定转换规约的范围,再对此范围内的规约 逐一进行分析对比。 2.1规约转换器的模型 2.1.1作用对象模型 为了体现一般性,本文选用了过渡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典型结构模型(分 布式和分散分布式结构的混合体)作为要研制的IEC61850规约转换器的作用对 象。如图2-1所示。 调度中心 61850 远动通道 61850 规 61850 61850模型数据库 换 CDT、101、104 103 继电保护 RTU 管理机 以太网 61850 电 变电站常规设备部分 IED 变电站智能设备部分 图2-1规约转换器作用对象模型 Fig.2-1 the Role of Object Model of Protocol Converter o
广东一I: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规约分析 本章先分析规约转换器的模型,划定转换规约的范围,再对此范围内的规约 逐一进行分析对比。 2.1规约转换器的模型 2.1.1作用对象模型 为了体现一般性,本文选用了过渡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典型结构模型(分 布式和分散分布式结构的混合体)作为要研制的IEC 61850规约转换器的作用对 象。如图2.1所示。 变 电 站 调度中心 61850 远动通道 61850 规 61850 约 转 61850模型数据库 ” 换 器 CDT、101、104 103 {王 {王 继电保护 ≮夕 RTU 管理机 【 以太网 0 {王 {王 61850 变电站常规设备部分 卜l l正。l 变电站智能设备部分 图2.1规约转换器作用对象模型 Fig.2—1 the Role of Object Model of Protocol Converter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