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5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y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9闺怨(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 10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4分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5这首诗勾画了一副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 ,,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2分 16.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2分 [答案]15悠悠飘荡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 16.热情淳朴天真可爱 [2007年浙江省温州市] 古诗文阅读(一)(4分) 从军行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5.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9.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5—16 题。4 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15.这首诗勾画了一副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 , ,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2 分 16.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2 分 [答案]15.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着的柴门 16.热情淳朴 天真可爱 [2007 年浙江省温州市] 古诗文阅读(一) (4 分) 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5.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分) 16.“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分) [答案]15.裂折 16.表现了从军将士一往元前的精神。 [2007年四川省安岳县] 5.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1.(2011·义乌市)阅读上面这首古诗,按央求答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伴”,行使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喜欢的小生物营建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 和睦的空气里。(2)膽仰农村天然景色,追求自在、悠闲、协和的田园生活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憨厚、自在、精美的农村田园景色。其诗清新喜欢,蕴藉隽永。 译文:一群村童跑进了村子正是夕阳西下的功夫了。田野里遍地是豆荚和姜芽,村子里的炊烟带来一阵阵 煮肉的香味。田里的稻子高高举起了稻花,不知它们的仆人是谁呢。看,那里有几只红蜻蜓在飞舞,草枝 上居然还有一只支顽皮奸滑的绿螳螂 字词分析题的命题大局是:①对诗中某字某句,你以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哪一句中能够找出最能体 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③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 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读央求: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央求咀嚼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复时不能就字论字,应 放回句中,贯串全诗中心、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解 答题举措:①必然“好”或必然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③展开遐想和联想, 把你以为好的字复原到句中,听说沙龙国际代理。再现诗人所描写的情景。④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 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 示例一:“阔”字更好。来由:①“阔”是空阔、宽阔之意:②“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融化, 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特地宽阔:③“阔”字,间接表达了诗人视野尤其宽阔的猛烈感受。④“阔 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腔调似也更为清脆 示例二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春阅读题答案阅读题解析【上】(包含答案)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5.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 分) 16.“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 分) [答案]15.裂 折 16.表现了从军将士一往元前的精神。 [2007 年四川省安岳县] 5.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 分) 答: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 分) 1.(2011·义乌市)阅读上面这首古诗,按央求答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伴”,行使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喜欢的小生物营建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 和睦的空气里。 (2)瞻仰农村天然景色,追求自在、悠闲、协和的田园生活。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憨厚、自在、精美的农村田园景色。其诗清新喜欢,蕴藉隽永。 译文:一群村童跑进了村子:正是夕阳西下的功夫了。田野里遍地是豆荚和姜芽,村子里的炊烟带来一阵阵 煮肉的香味。田里的稻子高高举起了稻花,不知它们的仆人是谁呢。看,那里有几只红蜻蜓在飞舞,草枝 上居然还有一只支顽皮奸滑的绿螳螂。 字词分析题的命题大局是:①对诗中某字某句,你以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哪一句中能够找出最能体 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③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 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读央求: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央求咀嚼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复时不能就字论字,应 放回句中,贯串全诗中心、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解。 答题举措:①必然“好”或必然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③展开遐想和联想, 把你以为好的字复原到句中,听说沙龙国际代理。再现诗人所描写的情景。④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 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 示例一:“阔”字更好。来由:①“阔”是空阔、宽阔之意;②“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融化, 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特地宽阔;③“阔”字,间接表达了诗人视野尤其宽阔的猛烈感受。④“阔” 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腔调似也更为清脆。 示例二: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春阅读题答案 阅读题解析【上】(包含答案)
失”字更好。来由:①“失”字更好地发扬了春回大地,冰雪融化,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 不见了行踪:②“失”字圆活地描写出江岸因春朝飞腾而与水立体平齐,似乎消灭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2.(201·湖州市)阅读上面这首诗,按央求答题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动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性的两个字是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举行描述 【答案】(1)逐移(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夷愉的情景:鹤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 鱼,儿孙们喜上眉梢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为我们浮现了一幅垂钓风情画 诗句近乎俗语,但道理兼备,意境精致,读来如饮醇酒,满口生香,使人宛若正在赏玩一幅天然协和、悠 闲痛快的垂钓图 译文:江中白浪里有一位鹤发老渔翁,江岸风声阵阵,老渔翁船行到哪个场地,家就安在哪里。刚刚他钓 了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就忙着捡柴打算在荻花中生火打算煮鱼吃 3.(2011金华)阅读上面一首诗,回复问题。 访城西伙伴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近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Ⅱ)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壳花:枳树的花。 (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神志? (2).这首诗只写村野景色,没有具体写伙伴和别墅,这样写适合题意吗?为什么? 【答案】(1)写出了诗人会友殷切的神志。(2)适合题意。这首诗美妙地行使了烘托手法,议定对天然则精美 的村野景色的描写,让读者遐想到伙伴别墅的幽雅和伙伴的风采。 【解析】此诗是唐代诗人雍陶所做的七言绝句。这首随笔式的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诗人从日常 的题材中,发现出不寻常的情致:用新鲜的构思,发扬了村园春景特有的美。作品自己就像诗中写到的枳 树花,颜色淡素而又幽香袭人,是一篇别具风姿的佳作 4.(201·温州市)阅读上面的古诗文,回复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补充点评。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系”一啼”别居心味,宛若是 它们之情的天然走漏 (2).完成随感。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由于 【答案】(1)依恋(不舍、挽留)2)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示例2: 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到达了物我相通的境界,故 能心照不宣
。“失”字更好。来由:①“失”字更好地发扬了春回大地,冰雪融化,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 不见了行踪;②“失”字圆活地描写出江岸因春朝飞腾而与水立体平齐,似乎消灭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2.(2011·湖州市)阅读上面这首诗,按央求答题。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动物,形状像芦苇。 ⑴.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性的两个字是 、 。 ⑵.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举行描述。 【答案】(1)逐 移(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夷愉的情景:鹤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 鱼,儿孙们喜上眉梢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为我们浮现了一幅垂钓风情画。 诗句近乎俗语,但道理兼备,意境精致,读来如饮醇酒,满口生香,使人宛若正在赏玩一幅天然协和、悠 闲痛快的垂钓图。 译文:江中白浪里有一位鹤发老渔翁,江岸风声阵阵,老渔翁船行到哪个场地,家就安在哪里。刚刚他钓 了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就忙着捡柴打算在荻花中生火打算煮鱼吃。 3.(2011·金华)阅读上面一首诗,回复问题。 访城西伙伴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近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⑴.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神志? ⑵.这首诗只写村野景色,没有具体写伙伴和别墅,这样写适合题意吗?为什么? 【答案】⑴写出了诗人会友殷切的神志。⑵适合题意。这首诗美妙地行使了烘托手法,议定对天然则精美 的村野景色的描写,让读者遐想到伙伴别墅的幽雅和伙伴的风采。 【解析】此诗是唐代诗人雍陶所做的七言绝句。这首随笔式的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诗人从日常 的题材中,发现出不寻常的情致;用新鲜的构思,发扬了村园春景特有的美。作品自己就像诗中写到的枳 树花,颜色淡素而又幽香袭人,是一篇别具风姿的佳作。 4.(2011·温州市)阅读上面的古诗文,回复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⑴.补充点评。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居心味,宛若是 它们 之情的天然走漏。 ⑵.完成随感。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由于 。 【答案】(1)依恋(不舍、挽留)(2)示例 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示例 2: 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示例 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到达了物我相通的境界,故 能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