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 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旨,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从而使全词收到了强烈感人的艺术 效果 4、反复吟咏下列诗句,充分想像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并谈谈你的感受。 (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明确】秋风猛烈,大雁在霜晨冷月的季节里鸣叫,此时出征作战,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的悲壮和惨烈。这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借景写季节和出征的时间,从侧面写出征的悲壮。 (2)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明确】苍山像大海一样翻腾涌动,落日像血一样的鲜艳明亮,此句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意思 是说今后的革命征途中还会遇到如苍山大海一样多的关隘、困难,战胜它们还需要更多的革命英雄 为此献出一腔热血。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明确】这句是从整体一概括北国的壮丽雪景,突出的特点是冰封、雪飘,茫茫无际,给人 种意境清爽,心胸开阔之感。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明确】这句是想象雪后天晴,雪日交相辉映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景,真是令人心驰神往。 四、课内阅读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裏,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片中两个词古今义不同,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 2、词的上下片抒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上下片有何联系? 3、上片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4、下片抒情,指出历史上帝王的不足,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 1、风骚:文学才华 风流:功劳卓著 2、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为抒情服务。 3、所写景物具有概括性,突出雄奇壮阔的意境 5、这是用衬托手法,以古代英雄衬托当今革命伟人超凡的气魄和胆识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 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旨,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从而使全词收到了强烈感人的艺术 效果。 4、 反复吟咏下列诗句,充分想像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并谈谈你的感受。 (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明确】秋风猛烈,大雁在霜晨冷月的季节里鸣叫,此时出征作战,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的悲壮和惨烈。这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借景写季节和出征的时间,从侧面写出征的悲壮。 (2)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明确】苍山像大海一样翻腾涌动,落日像血一样的鲜艳明亮,此句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意思 是说今后的革命征途中还会遇到如苍山大海一样多的关隘、困难,战胜它们还需要更多的革命英雄 为此献出一腔热血。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明确】这句是从整体一概括北国的壮丽雪景,突出的特点是冰封、雪飘,茫茫无际,给人一 种意境清爽,心胸开阔之感。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明确】这句是想象雪后天晴,雪日交相辉映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景,真是令人心驰神往。 四、课内阅读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片中两个词古今义不同,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 2、词的上下片抒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上下片有何联系? 3、上片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4、下片抒情,指出历史上帝王的不足,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 1、风骚:文学才华; 风流:功劳卓著。 2、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为抒情服务。 3、所写景物具有概括性,突出雄奇壮阔的意境。 5、 这是用衬托手法,以古代英雄衬托当今革命伟人超凡的气魄和胆识。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该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 它描绘的是 战役中娄山关战斗的 场景。 2、上片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用 渲染进军途中庄严 肃穆的气氛 3、"雄关漫道真如铁“意思是 4、下片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何理解? 5、毛泽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词作,请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一首战争年代的词作? 【参考答案】 1、忆秦娥娄山关遵义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嗽叭声咽恶劣天气 3、不要说雄伟险要的娄山关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 4、这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分,红军跃过娄山关,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波澜壮丽、色 彩浓艳、气魄雄伟的图景。这个画面既是写实,又是在实感之外,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 山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 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5、如《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 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葱葱。 6真别康桥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 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 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 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I 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该词的词牌名是_____,题目是____,它描绘的是____战役中娄山关战斗的 场景。 2、上片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用______渲染进军途中庄严 肃穆的气氛。 3、“雄关漫道真如铁”意思是____________。 4、下片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何理解? 5、毛泽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词作,请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一首战争年代的词作? 【参考答案】 1、忆秦娥 娄山关 遵义 2、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 嗽叭声咽 恶劣天气 3、不要说雄伟险要的娄山关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 4、这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分,红军跃过娄山关,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波澜壮丽、色 彩浓艳、气魄雄伟的图景。这个画面既是写实,又是在实感之外,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 山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 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5、如《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 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6.再别康桥 1.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 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 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 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 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 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 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 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 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 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3.逐节讲析并评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 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 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 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 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凊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 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 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晩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ν放 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 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 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 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 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此京 这首诗通过对四点零八分”在北京车站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的场面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 人、对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恐惧的诸多心理感 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红的字注音 骤(zhou)棂(ling) 2形近字 r缀(zhui)点缀 (huan)缓慢 r扯(che)拉扯 掇(du)拾掇 L辍(chuo)辍学 L援(yuan)援助 L址(zhi)地址 3.多音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 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3. 逐节讲析并评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 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 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 “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 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 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 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 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 “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 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 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 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首诗通过对“四点零八分”在北京车站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的场面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 人、对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恐惧的诸多心理感 受。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红的字注音。 骤(zhòu) 棂(líng) 2.形近字 ┏缀(zhuì)点缀 ┏缓(huǎn)缓慢 ┏扯(chě)拉扯 ┣掇(duō) 拾掇 ┃ ┃ ┗辍(chuò)辍学 ┗援(yuán)援助 ┗址(zhǐ)地址 3.多音字
r(beng)绷紧 r(juan)卷袖子 绷1(beng)绷脸 卷1 L(beng)绷硬 (juan)试卷 4.解释词语 【剧烈】猛烈。 【骤然】突然、忽然 【窗棂】窗格子 【告别】离别、分手。 【声浪】指许多人呼喊的声音。 5.文体知识填空 (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者 选自 (2)本诗描写的是20世纪 干代知识青年 的一段特 殊历史 (3)我的心 阵疼痛,一定是 的针线 【参考答案】 (1)食指《诗探索金库食指卷》 (2)六七十上山下乡 (3)骤然妈妈缀扣子穿透了心胸 、课文学习 1作者介绍 【明确】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因其诗 《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ν食指”(也有"实质″ 的意思)。"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 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 神分裂,曾一度寄住精神病院。著有《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 2、题目解说 【明确】诗的标题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 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作者就 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上山下乡成了知青”,离开了北京。当时才20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 带着对北京的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作者踏上了没有目标的 路. 3、1968年12月20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 人个人命运的记号。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 【明确】这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 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 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
┏(bēng)绷紧 ┏(juǎn)卷袖子 绷┫(běng)绷脸 卷┫ ┗(bèng)绷硬 ┗(juàn)试卷 4.解释词语 【剧 烈】猛烈。 【骤 然】突然、忽然。 【窗 棂】窗格子。 【告 别】离别、分手。 【声 浪】指许多人呼喊的声音。 5.文体知识填空 (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者______________,选自 ______________ 。 (2)本诗描写的是 20 世纪______________年代知识青年______________的一段特 殊历史。 (3)我的心______________一阵疼痛,一定是______________的针线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食指 《诗探索金库.食指卷》 (2)六七十 上山下乡 (3)骤然 妈妈缀扣子 穿透了心胸 二、课文学习 1.作者介绍 【明确】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 1948 年。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因其诗 《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 的意思)。“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 年到山西插队,1970 年进厂当工人, 1971 年参军,1973 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 神分裂,曾一度寄住精神病院。著有《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 2、题目解说 【明确】诗的标题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作者就 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上山下乡成了“知青”,离开了北京。当时才 20 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 带着对北京的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作者踏上了没有目标的 路…… 3、1968 年 12 月 20 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 人个人命运的记号。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 【明确】这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 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 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
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这也是一代 知青当年共同的心理感受吧! 4、结合括号中的问题,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 京站的建筑剧烈的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 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开始漂泊无着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 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2)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 【明确】因为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他不愿离开这里,但又 不得不离开,所以内心无比痛苦 (3)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 跟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 青,不要抛弃知青,在这里"妈妈″和北京'已不是表层意义了,而是代指党和政府了 (4)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最后”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 的心理感受。因为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谁也无法预知将来能否回来,这 也是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外在表达 5、结构分析 【明确】这首诗一共七节,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 第二部分(3-5):具体描写离别时撕心裂肺的场面 第三部分(6-7):直接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点分析
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这也是一代 知青当年共同的心理感受吧! 4、结合括号中的问题,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 京站的建筑剧烈的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 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开始漂泊无着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 20 岁的知青内 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2)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 【明确】因为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他不愿离开这里,但又 不得不离开,所以内心无比痛苦。 (3)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 跟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 青,不要抛弃知青,在这里“妈妈”和“北京”已不是表层意义了,而是代指党和政府了。 (4)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最后”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 的心理感受。因为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谁也无法预知将来能否回来,这 也是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外在表达。 5、结构分析 【明确】这首诗一共七节,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 第二部分(3-5):具体描写离别时撕心裂肺的场面。 第三部分(6-7):直接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