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作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他们当时已认识到起吸引作用的向心力是和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的,但还缺乏数学的论证。特别是无法证明服从此定律的天体的运动轨迹应为椭圆(更普遍地说,应为圆锥 曲线)。哈雷由于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于8月到剑桥大学去请教牛顿。他一开始就向牛顿提出问题:假定重力随距 离的平方而减少,那么行星遵循的轨道应是什么样的曲线?牛顿立即回答说应是一个椭圆。使哈雷更惊奇的是,牛 顿说他对这个问题已经作过计算,当时就开始找计算草稿,但没有找到,最后他答应把稿子找出来后再寄给哈雷 牛顿后来还是没有找到计算草稿,于是他重新作了计算,并进一步认真推敲了这个问题。 1684年11月,牛顿给哈雷寄去了一篇《论运动》( le motu)的论文手稿,并在1 684-1685年间在剑桥作了一系列名为《论天体运动》的演讲。哈雷把牛顿寄给他的重 PHILOSOPHIE‖要论文呈报皇家学会登记备案。在哈雷的敦促下,牛顿着手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NATURALIS 理》( Principia)这一巨著(左图),并于1686年4月把原稿交给皇家学会。由于经 PRINCIPIA费问题以及牛顿和胡克间为万有引力定律发明权的争执,皇家学会未能安排该书的付 MATHEMATICA 印。最后,哈雷决定由自己出钱替牛顿出版此书。这样,牛顿的这一巨著才于1687年 问世 MPRIMATUR 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 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 如做加的“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 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一起作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他们当时已认识到起吸引作用的向心力是和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的,但还缺乏数学的论证。特别是无法证明服从此定律的天体的运动轨迹应为椭圆 (更普遍地说,应为圆锥 曲线)。哈雷由于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于8月到剑桥大学去请教牛顿。他一开始就向牛顿提出问题:假定重力随距 离的平方而减少,那么行星遵循的轨道应是什么样的曲线?牛顿立即回答说应是一个椭圆。使哈雷更惊奇的是,牛 顿说他对这个问题已经作过计算,当时就开始找计算草稿,但没有找到,最后他答应把稿子找出来后再寄给哈雷。 牛顿后来还是没有找到计算草稿,于是他重新作了计算,并进一步认真推敲了这个问题。 1684年11月,牛顿给哈雷寄去了一篇《论运动》(De motu) 的论文手稿,并在1 684-1685年间在剑桥作了一系列名为《论天体运动》的演讲。哈雷把牛顿寄给他的重 要论文呈报皇家学会登记备案。在哈雷的敦促下,牛顿着手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理》(Principia) 这一巨著(左图),并于1686年4月把原稿交给皇家学会。由于经 费问题以及牛顿和胡克间为万有引力定律发明权的争执,皇家学会未能安排该书的付 印。最后,哈雷决定由自己出钱替牛顿出版此书。这样,牛顿的这一巨著才于1687年 问世。 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 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 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 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四:物质的结构 http://tech.163.com2006-02-1709:55:29来源:科技园网友评论2条论坛 1789年,法国化学家安图瓦·罗朗·拉瓦锡( 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左图)推翻“燃 素”说,提出“元素”说。他说,这种“元素”物质不能被任何化学过程再分解。他提出的元素表是不完整的,且 有一些错误,但是他对完整元素表的提出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他的工作,科学家们提出近代的看法:即所有物质 能被分解为109种元素,所有元素是由原子构成,所有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等等… 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罗伯特·波义耳( Robert Boyle,1627~1691)(右图)曾对 L种金属进行过煅烧实验。1673年波义耳发表的《使火与焰稳定并可称重的新实验》是一 篇重要论文,波义耳认为金属在煅烧后增重是因为存在火微粒,在煅烧中,火微粒穿过器 壁而与金属结合,即:金属+火微粒—>金属灰。在这个实验中,波义耳使用了天平,把 定量的手段带进了化学研究之中。 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斯塔尔( Georg Ernst Stahl 660-1734)(左图)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认为金属在煅烧中放 出了燃素,即:金属+燃素—〉金属灰。斯塔尔将有关燃素的观点系统化,并以此来解释 当时已知的化学现象。由于燃素说的解释较过去的合理,很快被化学家所接受,成为18世 纪占统治地位的化学理论。尽管一些实验研究的进展已披露了燃素说与实验事实的矛盾 但多数化学家仍然维护燃素说 172年9月,拉瓦锡开始对燃烧现象进行研究。拉瓦锡在研究了化学史的概况和前辈 化学家的工作之后,决心解决燃素说与实验事实的矛盾。他对磷、硫等易燃物的燃烧进行 观察和测定,发现磷、硫在燃烧中増重是由于吸收了空气。于是他想到,金属在煅烧中增重是否属于同一原因?17 74年,他重做了波义耳关于煅烧金属的实验。他将已知重量的锡放入曲颈瓶中,密封后称其总重量。然后经过充分 加热使锡灰化。待冷却后,称其总重量,确认其总重量没有变化。尔后在曲颈瓶上穿一小孔,发现瓶外空气带着响 声冲进瓶内,再称其总重量和金属灰的重量,发现总重量增加的值恰好等于锡变成锡灰后的增重。拉瓦锡又对铅、 铁等金属进行了同样的锻烧实验,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拉瓦锡认为燃烧金属的增重是金属与空气的一部分相结合 的结果,否定了波义耳的火微粒之说,对燃素说提出了质疑。 那未,与金属相结合的空气成分又是什么?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空气具有两种以上组 分,拉瓦锡也无从推断。1774年10月,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列( Joseph Priestle y,1733-1804)(左图)访问巴黎。在拉瓦锡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普利斯特列告诉拉瓦 锡,在3个月前,他曾在加热水银灰的实验中发现一种具有显著助燃作用的气体。这信息给 拉瓦锡以启示,他立即着手汞灰的合成和分解。实验事实使拉瓦锡确信,煅烧中与金属相 结合的决不是火微粒或燃素,可能是最纯净的空气。1775年末,普利斯特列发表了关于氧 元素(他命名为脱燃素空气)的论文后,拉瓦锡恍然大悟,原来这种特殊物质是一种新的 气体元素。随后,他对这种新的气体元素的性质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确认这种元素除了助 」燃、助呼吸外,还能与许多非金属物质结合生成各种酸,为此他把这种元素命名为酸素, 现在氧元素的化学符号0就是来源于希腊文酸素: oxyger 对氧气作系统研究后,拉瓦锡明确地指出:空气本身不是元素,而是混和物,它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177 8年他进而提出,燃烧过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燃物质与氧的化合,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吸收了氧而增重。所 谓的燃素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拉瓦锡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终于使人们认清了燃烧的本质,并从此取代了燃素学说 统一地解释了许多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为化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长期以来,水也被看作是一种元素。在氧元素被确认后的1781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 什( Henry Cavendish1731-1810)(右图)发现在氢气与普通空气或氧气的混和气中通 电、发生火花时,会有水珠的生成,这一实验证明水是一种化合物。但是由于卡文迪许仍 旧信仰燃素说,所以对这一实验结果不能作出清晰的解释。卡文迪什的助手布拉格登(Si r. Charles blagden,1748~1820)1783年6月访问巴黎时,将这一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 瓦锡立即进行了跟踪实验,不仅合成了水,同时还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再次确认了水 的组成,并且用氧化理论给以准确的说明。 用氧化理论,拉瓦锡弄清了碳酸气就是碳与氧元素的化合物。他又根据酒精一类有 机化合物在燃烧中大都生成碳酸气和水的事实,建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法,将有机物在一定体积的空气和氧气中
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四:物质的结构 http://tech.163.com 2006-02-17 09:55:29 来源: 科技园 网友评论2 条 论坛 1789年,法国化学家安图瓦·罗朗·拉瓦锡(Antoine-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左图)推翻“燃 素”说,提出“元素”说。他说,这种“元素”物质不能被任何化学过程再分解。他提出的元素表是不完整的,且 有一些错误,但是他对完整元素表的提出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他的工作,科学家们提出近代的看法:即所有物质 能被分解为109种元素,所有元素是由原子构成,所有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等等……。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1e,1627~1691)(右图)曾对 几种金属进行过煅烧实验。1673年波义耳发表的《使火与焰稳定并可称重的新实验》是一 篇重要论文,波义耳认为金属在煅烧后增重是因为存在火微粒,在煅烧中,火微粒穿过器 壁而与金属结合,即: 金属+火微粒——>金属灰。在这个实验中,波义耳使用了天平,把 定量的手段带进了化学研究之中。 1702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斯塔尔(Georg Ernst Stahl,1 660-1734)(左图)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认为金属在煅烧中放 出了燃素,即: 金属+燃素——>金属灰。斯塔尔将有关燃素的观点系统化,并以此来解释 当时已知的化学现象。由于燃素说的解释较过去的合理,很快被化学家所接受,成为18世 纪占统治地位的化学理论。尽管一些实验研究的进展已披露了燃素说与实验事实的矛盾, 但多数化学家仍然维护燃素说。 1772年9月,拉瓦锡开始对燃烧现象进行研究。拉瓦锡在研究了化学史的概况和前辈 化学家的工作之后,决心解决燃素说与实验事实的矛盾。他对磷、硫等易燃物的燃烧进行 观察和测定,发现磷、硫在燃烧中增重是由于吸收了空气。于是他想到,金属在煅烧中增重是否属于同一原因?17 74年,他重做了波义耳关于煅烧金属的实验。他将已知重量的锡放入曲颈瓶中,密封后称其总重量。然后经过充分 加热使锡灰化。待冷却后,称其总重量,确认其总重量没有变化。尔后在曲颈瓶上穿一小孔,发现瓶外空气带着响 声冲进瓶内,再称其总重量和金属灰的重量,发现总重量增加的值恰好等于锡变成锡灰后的增重。拉瓦锡又对铅、 铁等金属进行了同样的锻烧实验,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拉瓦锡认为燃烧金属的增重是金属与空气的一部分相结合 的结果,否定了波义耳的火微粒之说,对燃素说提出了质疑。 那未,与金属相结合的空气成分又是什么?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空气具有两种以上组 分,拉瓦锡也无从推断。1774年10月,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列(Joseph Priestle y,1733-1804)(左图)访问巴黎。在拉瓦锡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普利斯特列告诉拉瓦 锡,在3个月前,他曾在加热水银灰的实验中发现一种具有显著助燃作用的气体。这信息给 拉瓦锡以启示,他立即着手汞灰的合成和分解。实验事实使拉瓦锡确信,煅烧中与金属相 结合的决不是火微粒或燃素,可能是最纯净的空气。1775年末,普利斯特列发表了关于氧 元素(他命名为脱燃素空气)的论文后,拉瓦锡恍然大悟,原来这种特殊物质是一种新的 气体元素。随后,他对这种新的气体元素的性质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确认这种元素除了助 燃、助呼吸外,还能与许多非金属物质结合生成各种酸,为此他把这种元素命名为酸素, 现在氧元素的化学符号0就是来源于希腊文酸素:oxygene。 对氧气作系统研究后,拉瓦锡明确地指出:空气本身不是元素,而是混和物,它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177 8年他进而提出,燃烧过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燃物质与氧的化合,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吸收了氧而增重。所 谓的燃素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拉瓦锡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终于使人们认清了燃烧的本质,并从此取代了燃素学说, 统一地解释了许多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为化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长期以来,水也被看作是一种元素。在氧元素被确认后的1781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 什(Henry Cavendish 1731-1810)(右图)发现在氢气与普通空气或氧气的混和气中通 电、发生火花时,会有水珠的生成,这一实验证明水是一种化合物。但是由于卡文迪许仍 旧信仰燃素说,所以对这一实验结果不能作出清晰的解释。卡文迪什的助手布拉格登(Si r Charles Blagden,1748~1820)1783年6月访问巴黎时,将这一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 瓦锡立即进行了跟踪实验,不仅合成了水,同时还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再次确认了水 的组成,并且用氧化理论给以准确的说明。 运用氧化理论,拉瓦锡弄清了碳酸气就是碳与氧元素的化合物。他又根据酒精一类有 机化合物在燃烧中大都生成碳酸气和水的事实,建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法,将有机物在一定体积的空气和氧气中
燃烧,用苛性碱溶液来吸收其产生的碳酸气,再从残留物中计算出生成的水量,由此确定有机化合物中所含 的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比例数。 根据氧化理论,1777年拉瓦锡发表论文,指出动物呼吸是吸入氧气,呼出碳酸气。 与法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 Pierre Simon Laplace,1749-1827) (左图)合作,1782年设计了冰的热量计,测定了一些物质的比热和潜热。同时证明动物 的呼吸也属于一种燃烧现象。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是对燃素说的否定,他关于水的组成、空气的组成等一系列实验成 果是对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的批判,为了与新的理论相适应,1785年,拉瓦锡和他的同行 合作编写了《化学命名法》,强调指出每种物质必须有一固定名称,单质命名尽可能表达 出它的特性,化合物的命名尽可能反映出它的组成。他们建 议对过去被称为金属灰的物质应依据它的组成命名为金属氧 TRAITE 化物:酸、碱物质使用它们所含的元素来命名:盐类则用构 成它们的酸和碱来命名。这样一来,汞灰应称为氧化汞,矾油应叫作硫酸等等,从而 DE CHIMIE 奠定了现代化学术语命名的基础。当今所用的化学术语的大部分都是依据这一命名法 而来的 拉瓦锡把质量不变的规律作为他思维推理的前提。这种质量守恒的思想在他178 9年出版的《化学纲要》中,作了清楚的阐述,这是他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又一突出的 贡献。就在《化学纲要》这部名著中,拉瓦锡总结了他化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发展了 波义耳提出的元素概念,提出元素是化学分析到达的终点,即在当时用任何化学手 段都不能分解的物质可称为元素。据此他还列出了一张包括33种元素的分类表。现在 d Pr RIs 看来,这张表虽然存在一些错误,但是世界公认这是第一张真正的化学元素表 宗观拉瓦锡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建树,拉瓦锡既没有发现新物质,也没有提出新 的实验项目,甚至没有创新或改进实验手段或方法,然而他却在重复前人的实验中 通过严格的合乎逻辑的步骤,阐明了所得结果的正确解释,作出了 化学发展上的不朽功绩。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强调了实 验是认识的基础,他的治学座右铭是:“不靠猜想,而要根据事 实。”他在研究中一直遵循“没有充分的实验根据,从不推导严格 的定律”的原则。这种尊重科学事实的思想使他能把前人所作的 切实验看作只是建议性质的,而不是教条,从而批判地继承了前人 工作成果,敢于进行理论上的革命。(左图为拉瓦锡的实事 拉瓦锡善于学习,善于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提出新的学 术思想。他能把前人对于同一实验所作的不同解释加以分析比较 从中发现矛盾和问题,为此他选择了一些关键的跟踪实验作为自己 究的突破点,并在实验中,保持清醒头脑。拉瓦锡在实验分析 中遵循“必须用天平进行精确测定来确定真理”的信条,除了细 致地观察实验外,他还善于捕捉那些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变化的 相互联系,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整体 在故国在科学明究得个又一个的重要,么间 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拉瓦锡由于曾 经担任过包税官而入狱,被诬陷与法国 的敌人有来往,犯有叛国罪,于179年 5月8日处以绞刑。法籍意大利数学家 物理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 Joseph Lo uis lagrange,1736-1813)(左图)痛 心地说:“他们可以一瞬间把他的头割下,而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许长不出一个来
燃烧,用苛性碱溶液来吸收其产生的碳酸气,再从残留物中计算出生成的水量,由此确定有机化合物中所含 的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比例数。 根据氧化理论,1777年拉瓦锡发表论文,指出动物呼吸是吸入氧气,呼出碳酸气。他 与法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1749-1827) (左图)合作,1782年设计了冰的热量计,测定了一些物质的比热和潜热。同时证明动物 的呼吸也属于一种燃烧现象。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是对燃素说的否定,他关于水的组成、空气的组成等一系列实验成 果是对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的批判,为了与新的理论相适应,1785年,拉瓦锡和他的同行 合作编写了《化学命名法》,强调指出每种物质必须有一固定名称,单质命名尽可能表达 出它的特性,化合物的命名尽可能反映出它的组成。他们建 议对过去被称为金属灰的物质应依据它的组成命名为金属氧 化物;酸、碱物质使用它们所含的元素来命名;盐类则用构 成它们的酸和碱来命名。这样一来,汞灰应称为氧化汞,矾油应叫作硫酸等等,从而 奠定了现代化学术语命名的基础。当今所用的化学术语的大部分都是依据这一命名法 而来的。 拉瓦锡把质量不变的规律作为他思维推理的前提。这种质量守恒的思想在他178 9年出版的《化学纲要》中,作了清楚的阐述,这是他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又一突出的 贡献。就在《化学纲要》这部名著中,拉瓦锡总结了他化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发展了 波义耳提出的元素概念,提出元素是化学分析到 达的终点,即在当时用任何化学手 段都不能分解的物质可称为元素。据此他还列出了一张包括33种元素的分类表。现在 看来,这张表虽然存在一些错误,但是世界公认这是第一张真正的化学元素表。 综观拉瓦锡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建树,拉瓦锡既没有发现新物质,也没有提出新 的实验项目,甚至没有创新或改进实验手段或方法,然而他却在重复前人的实验中, 通过严格的合乎逻辑的步骤,阐明了所得结果的正确解释,作出了 化学发展上的不朽功绩。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强调了实 验是认识的基础,他的治学座右铭是:“不靠猜想,而要根据事 实。”他在研究中一直遵循“没有充分的实验根据,从不推导严格 的定律”的原则。这种尊重科学事实的思想使他能把前人所作的一 切实验看作只是建议性质的,而不是教条,从而批判地继承了前人 的工作成果,敢于进行理论上的革命。 (左图为拉瓦锡的实验设 备) 拉瓦锡善于学习,善于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提出新的学 术思想。他能把前人对于同一实验所作的不同解释加以分析比较, 从中发现矛盾和问题,为此他选择了一些关键的跟踪实验作为自己 研究的突破点,并在实验中,保持清醒头脑。拉瓦锡在实验分析 中遵循“必须用天平进行精确测定来确定真理”的信条,除了细 致地观察实验外,他还善于捕捉那些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变化的 相互联系,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整体 上去认识反应的本质。 就在拉瓦锡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要进展时,1 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拉瓦锡由于曾 经担任过包税官而入狱,被诬陷与法国 的敌人有来往,犯有叛国罪,于1794年 5月8日处以绞刑。法籍意大利数学家、 物理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Joseph Lo uis Lagrange,1736-1813)(左图)痛 心地说:“他们可以一瞬间把他的头割下,而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许长不出一个来
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五:血液循环 http://tech.163.com2006-02-1709:56:16来源:科技园网友评论5条论坛 每一个人拥有固定量血液,人体内的血液是怎样流通的?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 我国现存的一部对人体组织有详细记载的古老医书叫做《内经》 日 (左图)。《内经》中有”心主身之心脉”、“诸血皆属于心”的心说 寺 相传这部书是黄帝、雷公、歧伯、俞跗等人讨论医药的笔记,实际 上是后人总结秦汉以前我国医学的成就而写成的。只是假托黄帝的 名,以图引起读者的重视。从《内经》的内容、文气和作者的思想 :代 来看,可能不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而是几个人先后写成。它诞生 量 的年代大概是秦汉时期,而完成于东汉(公元前221~公元220)。 《内经》里的“素问说”:血管是储藏血液的,血液在血管中不 断地流行着,它流行的路径,由于血管在体内是环形的生长着,因 此血液亦呈环形流动,没有片刻休止,血液为什么能流行不停住呢?是由于心脏在不断地冲激。人们在左乳下可以 看到有跳动情况,这就是血液能够流动的发源地方 血液不停的环周流行,对人体有什么益处呢?“灵枢经”说:血液流行,主要的作用 是输送营养料,凡筋骨关节等等地方,只要不缺乏血液的营养,自然就运动自如了。“灵 枢经”还指出体内有两种不同的血液:阴气多的血液,滑利而喷射力强:阳气多的血液, 色暗而浊,喷射力小。 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377)(右图)提出了人体的 体液学说”: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 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他认为脉搏是血管运动引起的,而且血管连通心脏 古希腊著名学者、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 322)(左图)被誉为仅次于神的权威,但他对人的血液循环毫无认识,他提出人体内(血 管内)充满着空气 古希腊的医生、解剖学派创始人赫罗菲拉斯( 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写有《论 解剖学》等著作,他在解剖人体时最早发现了血管,并第一个区别了动脉和静脉:动脉有 搏动,静脉没有搏动。 古希腊的著名解剖学家埃拉西斯特拉特( Erasistratus,公元前304-250年)在肉眼所 能及的范围内详细观察了动脉和静脉在人体全身的分布,甚至注意到了微血管的状态。他 对心脏和血管系统之观察研究,给后人留下宝贵资料。他第一个 精确地描述了心脏的半月瓣、三尖瓣和二尖瓣等结构 古罗马医学家盖仑( Claudius galen,129-199)(右图)研究过解剖学,但因为当时 的罗马统治者禁止解剖人体,盖仑的解剖对象是猕猴。他提出了血液运动的理论。盖仑认 为,把心脏分为两半的中隔上,有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小孔,血液穿流过这些小孔,从心脏 右侧到心脏左侧,再流经肺部:血液在血管中缓慢地来回流动,开始向这一方向,接着又 向相反方向,如此往复循环。盖仑认为,血液的流动是以肝脏为中心的,血液在人体内像 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逐渐被身体所吸收。100多年来,人们都把他这种血液理论奉为真 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医学家纳菲( Ibn al- Nafis,1213-1288)(左图)曾对盖仑的血液循环 学说进行了积极的批判。纳菲发现心脏左右心室之间的隔膜很厚,而且隔膜上面没有像盖 伦所设想的那种孔道,血液不可能从右心室直接流至左心室。为了纠正盖仑的谬误,纳菲 提出一种血液小循环(肺循环)理论,即血液在此的流程是右心 室→肺动脉→肺(交换空气)→肺静脉→左心(房)室。遗憾的 是他的学说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被淹没了700多年,直至 20世纪才重新被世人在布满尘埃的档案中发现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 Leonard
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五:血液循环 http://tech.163.com 2006-02-17 09:56:16 来源: 科技园 网友评论5 条 论坛 每一个人拥有固定量血液,人体内的血液是怎样流通的?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 我国现存的—部对人体组织有详细记载的古老医书叫做《内经》 (左图)。《内经》中有"心主身之心脉"、"诸血皆属于心"的心说。 相传这部书是黄帝、雷公、歧伯、俞跗等人讨论医药的笔记,实际 上是后人总结秦汉以前我国医学的成就而写成的。只是假托黄帝的 名,以图引起读者的重视。从《内经》的内容、文气和作者的思想 来看,可能不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而是几个人先后写成。它诞生 的年代大概是秦汉时期,而完成于东汉(公元前221~公元220)。 《内经》里的“素问说”:血管是储藏血液的,血液在血管中不 断地流行着,它流行的路径,由于血管在体内是环形的生长着,因 此血液亦呈环形流动,没有片刻休止,血液为什么能流行不停住呢?是由于心脏在不断地冲激。人们在左乳下可以 看到有跳动情况,这就是血液能够流动的发源地方。 血液不停的环周流行,对人体有什么益处呢?“灵枢经”说:血液流行,主要的作用 是输送营养料,凡筋骨关节等等地方,只要不缺乏血液的营养,自然就运动自如了。“灵 枢经”还指出体内有两种不同的血液:阴气多的血液,滑利而喷射力强;阳气多的血液, 色暗而浊,喷射力小。 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约公元前460-377)(右图)提出了人体的 “体液学说”: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 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他认为脉搏是血管运动引起的,而且血管连通心脏。 古希腊著名学者、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 322)(左图)被誉为仅次于神的权威,但他对人的血液循环毫无认识,他提出人体内(血 管内)充满着空气。 古希腊的医生、解剖学派创始人赫罗菲拉斯(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写有《论 解剖学》等著作,他在解剖人体时最早发现了血管,并第一个区别了动脉和静脉:动脉有 搏动,静脉没有搏动。 古希腊的著名解剖学家埃拉西斯特拉特(Erasistratus,公元前304-250年)在肉眼所 能及的范围内详细观察了动脉和静脉在人体全身的分布,甚至注意到了微血管的状态。他 对心脏和血管系统之观察研究,给后人留下宝贵资料。他第一个 精确地描述了心脏的半月瓣、三尖瓣和二尖瓣等结构。 古罗马医学家盖仑(Claudius Galen,129-199)(右图)研究过解剖学,但因为当时 的罗马统治者禁止解剖人体,盖仑的解剖对象是猕猴。他提出了血液运动的理论。盖仑认 为,把心脏分为两半的中隔上,有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小孔,血液穿流过这些小孔,从心脏 右侧到心脏左侧,再流经肺部;血液在血管中缓慢地来回流动,开始向这一方向,接着又 向相反方向,如此往复循环。盖仑认为,血液的流动是以肝脏为中心的,血液在人体内像 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逐渐被身体所吸收。1000多年来,人们都把他这种血液理论奉为真 理。 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医学家纳菲(Ibn al-Nafis,1213-1288)(左图)曾对盖仑的血液循环 学说进行了积极的批判。纳菲发现心脏左右心室之间的隔膜很厚,而且隔膜上面没有像盖 伦所设想的那种孔道,血液不可能从右心室直接流至左心室。为了纠正盖仑的谬误,纳菲 提出一种血液小循环(肺循环)理论,即血液在此的流程是右心 室→肺动脉→肺(交换空气)→肺静脉→左心(房)室。遗憾的 是他的学说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被淹没了700多年,直至 20世纪才重新被世人在布满尘埃的档案中发现。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