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核水位助洪墙 埋设陌制路牙 设计水位中心线 1000×125×295甲种 形道板 混土雨筐 1.55t/m3 8 00+混凝上 15”很土尽界100 150砌块石齿墙 防拱墙中心线 11.65校水位 错筋15 解整超又11设计水位 凝土挡上墙 原菜块 石土墙 y745 150·就土层厚100 490 150浆块石 图2-7南京市长江某堤段城市防洪墙加高断面 (a)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加髙土堤(b)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加髙浆砌石防洪墙 图2-7由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提供 2.以混凝土墙加高防洪墙 防洪墙一般采用临水面加厚加髙。可在原浆砌石或砼防洪墙的临水面向 内设置锚筋,直径约16m,深度约60cm,间距约50cm。然后在原防洪墙临水面 现浇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挡土墙计算确定。图2-7 (b)为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加髙浆砌石防洪墙 二、除险复堤布置
图 2-7 南京市长江某堤段城市防洪墙加高断面 (a)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加高土堤 (b)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加高浆砌石防洪墙 图 2-7 由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提供。 2.以混凝土墙加高防洪墙 防洪墙一般采用临水面加厚加高。可在原浆砌石或砼防洪墙的临水面向 内设置锚筋,直径约 16mm,深度约 60cm,间距约 50cm。然后在原防洪墙临水面 现浇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挡土墙计算确定。图 2-7 (b)为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加高浆砌石防洪墙。 二、除险复堤布置
复堤往往是堤防除险加固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河道的裁弯取值,崩岸 的退堤还滩和汛期溃口的复原,都需要进行复堤工作。 (一)断面选择与布置 1.断面结构型式选择 复堤断面的选择应循守安全经济、尽可能就地取材、尽可能与两端堤防 断面结构一致的原则 若堤线附近粘土或粉质粘土充足,可选择均质断面。 若堤线附近粘土或粉质粘土较少,可选择复合断面,以透水性较大的土 石料作为堤支承体,以粘性土、土工膜作为防渗体。防渗体的型式一般有心墙和 斜墙两种,防渗体材料与型式的选择需经技术经济比较及与地基防渗型式统筹考 虑确定。 心墙防渗体受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地震作用等影响损害小,但其施工与支 承体有干扰,工期相对长。 斜墙防渗体施工程序简单,速度快,在地基较好、地震烈度小的地区具 有优越性,一旦防渗体受损害也易修复。 粘土等塑性材料与土工膜等柔性材料适应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强于混 凝土等刚性材料。 各种结构型式的堤身断面见图2-8。 27 原堤坡 有防洪墙 1200 设计洪水位可2852 3又 防浪墙 ②.有防浪墙
复堤往往是堤防除险加固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河道的裁弯取值,崩岸 的退堤还滩和汛期溃口的复原,都需要进行复堤工作。 (一)断面选择与布置 1.断面结构型式选择 复堤断面的选择应循守安全经济、尽可能就地取材、尽可能与两端堤防 断面结构一致的原则。 若堤线附近粘土或粉质粘土充足,可选择均质断面。 若堤线附近粘土或粉质粘土较少,可选择复合断面,以透水性较大的土 石料作为堤支承体,以粘性土、土工膜作为防渗体。防渗体的型式一般有心墙和 斜墙两种,防渗体材料与型式的选择需经技术经济比较及与地基防渗型式统筹考 虑确定。 心墙防渗体受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地震作用等影响损害小,但其施工与支 承体有干扰,工期相对长。 斜墙防渗体施工程序简单,速度快,在地基较好、地震烈度小的地区具 有优越性,一旦防渗体受损害也易修复。 粘土等塑性材料与土工膜等柔性材料适应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强于混 凝土等刚性材料。 各种结构型式的堤身断面见图 2-8。 ①. 有防洪墙 ②. 有防浪墙
3000 设计洪水位又3058 27.58 ③.无墙 土工膜斜墙 图2-8各种结构型式的堤身断面 (a)均质堤断面单位:cm,高程:m;(b)土心墙堤断面示意:(c)土斜墙堤断面示意 (d)土工膜心墙堤断面示意:(e)土工膜斜墙断面示意 2.断面轮廓布置 (1)堤顶高程 堤顶髙程的确定见本章第一节。堤顶路面填筑物,如碎石、沥青、混凝 土等不计入堤顶高程。当堤顶设置稳定坚固的防浪墙时,墙顶高程即为设计堤顶 高程,但土堤顶面高程应高出设计静水位0.5m以上。一般土堤还应有堤高的 3%~8%作为预留沉降量。溃口段的堤髙应从溃口最深处算起。 (2)堤顶宽度 规范规定,1、2级堤防顶宽不宜小于6m,应根据防汛、管理、交通、施 工、构造及其它要求确定。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的重要长江干堤,堤顶宽在 8m以上,荆江段准备加宽至12m。黄河一些平工堤段顶宽810m,险工段顶宽 10~12m 应按实际需要间隔一段距离,在顶宽以外设置回车场、避车道、器材物 料存放场,具体尺寸应根据各堤段实际需要确定 (3)堤坡与戗台 堤坡应根据堤基、堤身结构与防护、土料及施工条件经稳定计算后确定, 对于地基较好的粘土、粉质粘土均质堤,堤坡约为1:3,复式断面的堤坡约为 1:2-1:3:对于软基,堤坡约为1:3-1:5,甚至更缓
③. 无墙 (a) (b) (c) (d) (e) 图 2-8 各种结构型式的堤身断面 (a)均质堤断面单位:cm,高程:m; (b)土心墙堤断面示意;(c)土斜墙堤断面示意 (d)土工膜心墙堤断面示意;(e)土工膜斜墙断面示意 2.断面轮廓布置 (1)堤顶高程 堤顶高程的确定见本章第一节。堤顶路面填筑物,如碎石、沥青、混凝 土等不计入堤顶高程。当堤顶设置稳定坚固的防浪墙时,墙顶高程即为设计堤顶 高程,但土堤顶面高程应高出设计静水位 0.5m 以上。一般土堤还应有堤高的 3%~8%作为预留沉降量。溃口段的堤高应从溃口最深处算起。 (2)堤顶宽度 规范规定,1、2 级堤防顶宽不宜小于 6m,应根据防汛、管理、交通、施 工、构造及其它要求确定。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的重要长江干堤,堤顶宽在 8m 以上,荆江段准备加宽至 12m。黄河一些平工堤段顶宽 8~10m,险工段顶宽 10~12m。 应按实际需要间隔一段距离,在顶宽以外设置回车场、避车道、器材物 料存放场,具体尺寸应根据各堤段实际需要确定。 (3)堤坡与戗台 堤坡应根据堤基、堤身结构与防护、土料及施工条件经稳定计算后确定, 对于地基较好的粘土、粉质粘土均质堤,堤坡约为 1:3,复式断面的堤坡约为 1:2-1:3;对于软基,堤坡约为 1:3-1:5,甚至更缓
堤高超过6m者,应在堤的背水面设置戗台,戗台高程应在设计水位时的 渗流出逸点以上,顶宽应在〓m以上。实践证明,戗台对增加堤身稳定,排除散 浸险情具有明显作用。 浸润线与渗流出逸点计算见第三章。稳定计算及安全系数的选取见第四 章。堤顶与堤坡的防护结构见本章第四节。 (4)粘性土防渗体 防渗心墙或斜墙应高出设计水位0.5m,顶宽b按构造和施工要求应不小 于1m,底宽B不小于设计水头的四分之一,即 B≥H/4(m) (2-3) b≥1(m) 式中H为防渗体底部所承受的设计水位时的水头,防渗体应与地基防渗土料或 地基防渗体结合紧密,应有足够的接触渗径。 (5)土工膜防渗体 土工膜防渗常采用斜墙型式,其与堤体施工无干扰,铺设简便,施工速 度快。若采用复合土工膜,可直接铺设在砂砾石或砾卵石堤坡上,其上面可直接 铺砼板或块石护坡,也可在复合土工膜与护坡之间铺设15~20cm厚的砾卵石过 渡层。若采用单层土工膜,则必须在砾卵石堤坡上铺厚20cm的砂砾石垫层,再 铺单层土工膜,其上必须依次铺各厚15cm的砂砾石,砾卵石或碎石作为保护过 渡层,最后铺设砼板或块石护坡。土工膜与砂砾垫层,土工膜与保护层或护坡之 间的稳定安全系数可用式(2-5)或(2-6)计算,K值应大于1.5。 护坡或保护层透水性良好时:K2= fs/tga 护坡或保护层透水性不良 时:K2=(y/)(f/tga) 式中K、f分别为土工膜与护坡或保护层之间的抗滑安全系数和摩擦系数;a 为临水面堤坡角度:y、№分别为护坡或保护层的浮容重和饱和容重。 采用土工膜作心墙,若选择复合土工膜,则可直接置于堤体中,若在砾 卵石堤体中采用单层土工膜,则需在膜两侧各填筑厚25cm的砂砾过渡层。 (6)贴坡排水 贴坡排水厚30cm 反滤层厚20cm 当采用砂砾石作支承体时,在背润线 水坡面的渗流出逸处以上30cm向下设 堤身
堤高超过 6m 者,应在堤的背水面设置戗台,戗台高程应在设计水位时的 渗流出逸点以上,顶宽应在 2m 以上。实践证明,戗台对增加堤身稳定,排除散 浸险情具有明显作用。 浸润线与渗流出逸点计算见第三章。稳定计算及安全系数的选取见第四 章。堤顶与堤坡的防护结构见本章第四节。 (4)粘性土防渗体 防渗心墙或斜墙应高出设计水位 0.5m,顶宽 b 按构造和施工要求应不小 于 1m,底宽 B 不小于设计水头的四分之一,即 B≥H/4(m) (2-3) b≥1(m) (2-4) 式中 H 为防渗体底部所承受的设计水位时的水头,防渗体应与地基防渗土料或 地基防渗体结合紧密,应有足够的接触渗径。 (5)土工膜防渗体 土工膜防渗常采用斜墙型式,其与堤体施工无干扰,铺设简便,施工速 度快。若采用复合土工膜,可直接铺设在砂砾石或砾卵石堤坡上,其上面可直接 铺砼板或块石护坡,也可在复合土工膜与护坡之间铺设 15~20cm 厚的砾卵石过 渡层。若采用单层土工膜,则必须在砾卵石堤坡上铺厚 20cm 的砂砾石垫层,再 铺单层土工膜,其上必须依次铺各厚 15cm 的砂砾石,砾卵石或碎石作为保护过 渡层,最后铺设砼板或块石护坡。土工膜与砂砾垫层,土工膜与保护层或护坡之 间的稳定安全系数可用式(2-5)或(2-6)计算,Kgs值应大于 1.5。 护坡或保护层透水性良好时: Kgs=fgs/tgα (2-5) 护坡或保护层透水性不良 时: Kgs=('/m)(fgs/tgα) (2-6) 式中 Kgs、fgs分别为土工膜与护坡或保护层之间的抗滑安全系数和摩擦系数;α 为临水面堤坡角度;'、m分别为护坡或保护层的浮容重和饱和容重。 采用土工膜作心墙,若选择复合土工膜,则可直接置于堤体中,若在砾 卵石堤体中采用单层土工膜,则需在膜两侧各填筑厚 25cm 的砂砾过渡层。 (6)贴坡排水 当采用砂砾石作支承体时,在背 水坡面的渗流出逸处以上 30cm 向下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