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水区 沉淀区 出水区 A B 图7-4理想沉淀池工作状态
图 7-4 理想沉淀池工作状态 沉淀区 出水区 进水区 污泥区 Ⅰ Ⅲ Ⅱ
原水进入沉淀池,在进水区被均匀分配在A-B截面上其水 平流速为: h B 考察顶点,流线Ⅲ:正好有一个沉降速度为的颗粒从池 顶沉淀到池底,称为截留速度。 u的颗粒可以全部去除,u<的颗粒只能部分去除 对用直线Ⅲ代表的一类颗粒而言,流速和都与沉淀时间 有关 (7-13) (7-14) 令(7-13)和(7-14)相等,代入(7-12)得: LB (7-15)
原水进入沉淀池,在进水区被均匀分配在A-B截面上其水 平流速为: 考察顶点,流线III:正好有一个沉降速度为的颗粒从池 顶沉淀到池底,称为截留速度。 u≥的颗粒可以全部去除,u<的颗粒只能部分去除 对用直线Ⅲ代表的一类颗粒而言,流速和都与沉淀时间 有关 ( 7-13) (7-14) 令(7-13)和(7-14)相等,代入(7-12)得: (7-15) h B Q v 0 = v L t = 0 0 u h t = LB Q u0 =
即: (7-16) 般称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表面负荷在数值上等于截 留速度,但含义不同。 设原水中沉速为u(u10)的颗粒的浓度为C,沿着进水区高度为h0的 截面进入的颗粒的总量为QC=hBvC,沿着m点以下的高度为h的截面 进入的颗粒的数量为hBC(见图74),则沉速为u的颗粒的去除率 为 h, BucC E BuC (7-17) 根据相似关系得: (7-18) 同理得 (7-19) 将式(7-18)和(7-19)代入(7-17)得特定颗粒去除率: E (7-20) 将(7-16)代入(7-20)得: E (7-21)
即: (7-16) 一般称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表面负荷在数值上等于截 留速度,但含义不同。 设原水中沉速为ui(ui<u0)的颗粒的浓度为C,沿着进水区高度为h0的 截面进入的颗粒的总量为QC=h0BvC,沿着m点以下的高度为hi的截面 进入的颗粒的数量为hiBvC(见图7-4),则沉速为ui的颗粒的去除率 为: (7-17) 根据相似关系得: 即 (7-18) 同理得: (7-19) 将式(7-18)和(7-19)代入(7-17)得特定颗粒去除率: (7-20) 将(7-16)代入(7-20)得: (7-21) A Q u0 = A Q 0 h0 h h B C h B cC E i i = = L u h = 0 0 0 0 Lu h = i i Lu h = u0 u E i = A Q u u u E i i = = 0
722理想沉淀池理论 由上式可知,颗粒在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只与 表面负荷有关,而与其它因素(如水深、池长、 水平流速、沉淀时间)无关 (1)E一定,越大,表面负荷越大,或q不变但E 增大。与混凝效果有关,应重视加强混凝工艺 (2)一定,增大A,可以增加产水量Q或增大E。 当容积一定时,增加A,可以降低水深——“浅池 理论
7.2.2理想沉淀池理论 由上式可知,颗粒在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只与 表面负荷有关,而与其它因素(如水深、池长、 水平流速、沉淀时间)无关。 (1)E一定,越大,表面负荷越大,或q不变但E 增大。与混凝效果有关,应重视加强混凝工艺。 (2)一定,增大A,可以增加产水量Q或增大E。 当容积一定时,增加A,可以降低水深――“浅池 理论
72.3理想沉淀池的总去除率 所有能够在沉淀池中去除的,沉速小于u的 颗粒的去除率为: P=“ (7-22) 沉速大于和等于u的颗粒全部下沉去除率为 p),因此理想沉淀池的总去除率为 P=(1-p0)+ (723) 式中p沉速小于u的颗粒重量占所有颗粒重量 的百分率;
7.2.3 理想沉淀池的总去除率 所有能够在沉淀池中去除的,沉速小于uo的 颗粒的去除率为: (7-22) 沉速大于和等于u0的颗粒全部下沉去除率为(1- p0),因此理想沉淀池的总去除率为: (7-23) 式中p0—沉速小于u0的颗粒重量占所有颗粒重量 的百分率; i p i dp u u p = 0 0 0 i p i dp u u p p = − + 0 0 0 0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