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书中给地租下定义说:“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推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 一部分土地产品。”这个定义的表述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土地上并不存在什么“"原有”的、 “不可摧毁”的生产力。但从书中的解释可以看出:@它认为地主通常的收入并不都具有地 租的性质,其中往往包括由于地主在土地上投资建筑各种设施而获得的报酬,这部分不应 看作地租。②地相应指单纯由于使用土地而支付的报酬,这是地主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仅仅 由于对土地的占有而获得的收入。就这个意义上说该定义包含有科学因素。 李嘉图只对级差地租作了论述。他接受了英国经济学家J,安德森1739~1808)的若干 观点,他自己的贡献在于使级差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书中对级差地相的考 察涉及到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在同量士地上投入同量资本 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书中认为,土地数量有限、质量不同,随着人口增加 只耕种好地不能满足需要,因而不得不向肥力差、位置远的土地发展,只要最后投入耕种的 土地是社会需要的,其耗费的劳动量就会被承认,农产品价值就由它决定。原先投入耕种的 优等的土地能获得超额利润,土地所有权使它转化为级差地租。第二种形态是由于在同一块 土地上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递减,原先投资和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也会 形成级差地相。所以他总结说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 额。他反对把地粗看成是自然的赐予,认为恰恰相反,大自然是吝啬的,自然界中好地太少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得不耕种贫痛的士地,耗费更多的劳动生产农产品。由此, 书中坚持地相是劳动的成果,并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给予说明。 李嘉图的地相理论存在的问题是:①只讲级差地租,否认绝对地相的存在;②实际上 论述的是资本主义地租,但是误认为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的地粗;③把级差地相产生的自然条 件当作它的原因,不懂得土地所有权的存在才是地相产生的真正原因:④认为历史上耕种 土地总由好地向坏地发展,存在着一个下降序列,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对他的级差地相学说 来说也是不必要的。 关于工资,李嘉图接受了古典学派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而不懂得在资 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他认为劳动的价格可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 动的自然价格是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劳 动的市场价格是根据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付的价格,劳动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上升 相反,劳动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下降。通过供求波动,市场价格趋向于自然价格。他认为人 口繁殖的变化是这趋向的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种,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但李嘉图在论述利润时,没有从利清 10/50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10 / 50 书中给地租下定义说:“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 一部分土地产品。”这个定义的表述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土地上 并不存在什么“原有”的、 “不可摧毁”的生产力。但从书中的解释可以看出:①它认为地主通常的收入并不都具有地 租的性质,其中往往包括由于地主在土地上投 资建筑各种设施而获得的报酬,这部分不应 看作地租。②地租应指单纯由于使用土地而支付的报酬,这是地主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仅仅 由于对土地的占有而获得的收 入。就这个意义上说该定义包含有科学因素。 李嘉图只对级差地租作了论述。他接受了英国经济学家 J.安德森(1739~1808)的若干 观点,他自己的贡献在于使级差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书中对级差地租的考 察涉及到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在同量土地上投入同量资本, 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书中认为,土地数量有限、质量不同,随着人口增加, 只耕种好地不能满足需要,因而不得不向肥力差、位置远的土地发展,只要最后投入耕种的 土地是社会需要的,其耗费的劳动量就会被承认,农产品价值就由它决定。原先投入耕种的 优等的土地能获得超额利润,土地所有权使它转化为级差地租。第二种形态是由于在同一块 土地上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递减,原先投资和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也会 形成级差地租。所以他总结说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 额。他反对把地租看成是自然的赐予,认为恰恰相反,大自然是吝啬的,自然界中好地太少,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得不耕种贫瘠的土地,耗费更多的劳动生产农产品。由 此, 书中坚持地租是劳动的成果,并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给予说明。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存在的问题是:①只讲级差地租,否认绝对地租的 存在;②实际上 论述的是资本主义地租,但是误认为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的地租;③把级差地租产生的自然条 件当作它的原因,不懂得土地所有权的存在才是地租产生 的真正原因;④认为历史上耕种 土地总由好地向坏地发展,存在着一个下降序列,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对他的级差地租学说 来说也是不必要的。 关于工资,李嘉图接受了古典学派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而不懂得在资 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他认为劳动的价格可分为 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 动的自然价格是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劳 动的市场价格是根据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 付的价格。劳动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上升, 相反,劳动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下降。通过供求波动,市场价格趋向于自然价格。他认为人 口繁殖的变化是这趋向的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但李嘉图在论述利润时,没有从利润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地粗和利息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剩余价值来,在利润的概念下,他有时讲的相当于剩余价值 有时讲的相当于利润,有时讲的相当于平均利润,把几种含义混为一谈,损害了本书对利润 的分析。 书中常常把商品的价值看成是一个固定的量,工资和利润是其分割的两部分,两者的数 量存在着此升彼降的关系,即工资增加利润下降,工资下降利润增加。这一论述显示出工资 和利润的对立关系,揭露了工人和资本家经济利益的对立。但由于书中考察的是在一定价 值中工资和利润的分割关系,又认为工资变化主要取决于芳动生产率的变化,因此它的论述 只涉及相对剩余价值,未涉及到绝对剩余价值。 书中还指出了利润率变动的历史趋势。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相有增长的趋势,因此 商品总价值在支付地租后,留下来属于资本家和工人的部分逐渐减少.由于芳动的自然价格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不变的,剩下来归于利润的部分就会越来越少,他由此得出了利润率有 下降的趋势的结论 货币理论 书中的货币理论是在19世纪初李嘉图参加英国金价论战中发展起来的。书中以货币数 量论论证英国在拿玻仑战争中金价上张的原因。这一学说认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的数 量,一个国家的货币数量增加,它的价值就会下降,同时表现为黄金和其他商品价格上升 货币数量减少则引起相反的结果,由此,作者指出英国当时金价上张的原因是由于银行券发 行过多的结果。这一结论正确地说明了历史事实,但作者运用这一观点时却混同了金属货币 和纸币的规律。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不会贬值,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本身 没有价值,无论发行多少,都只等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的价值。因此,如果发行过多 就会贬值,引起物价上张。作者看到的实际是银行券发行过多引起的通货贬值,误认为这是 包括金属货币在内的一切货币的规律。 在本书中,作者又把货币学说与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联系起来,他接受斯密把货币看作商 品的观点,指出货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它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书中还进 一步考察了货币与商品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认为在供求平衡时货币与商品是等价交换的 这时与一定商品相交换的货币量就表现为商品的自然价格,商品自然价格的变动取决于商 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变动,在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值的变动同自然价格的变动成正比例 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的变动同自然价格的变动成反比例。根据这一见解,书中得 出了一条极其重要的一国所需货币流通量的原理即假定一国内商品流通量和价值量为已知 数,它所需要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货币本身的价值越大,所需货币量愈少,货 1/50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11 / 50 地租和利息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剩余价值来。在利润的概念下,他有时讲的相当于剩余价值, 有时讲的相当于利润,有时讲的相当于平均利润,把几种含义混为一谈,损害了本书对利润 的分析。 书中常常把商品的价值看成是一个固定的量,工资和利润是其分割的两部分,两者的数 量存在着此升彼降的关系,即工资增加利润下降,工资下降利润增加。这一论述显示出工资 和利润的对立关系, 揭露了工人和资本家经济利益的对立。但由于书中考察的是在一定价 值中工资和利润的分割关系,又认为工资变化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因此它的论述 只涉及相对剩余价值,未涉及到绝对剩余价值。 书中还指出了利润率变动的历史趋势。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租有增长的趋势,因此 商品总价值在支付地租后,留下来属于资本家和工人的部分逐渐减少。由于劳动的自然价格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不变的,剩下来归于利润的部分就会越来越少,他由此得出了利润率有 下降的趋势的结论。 货币理论 书中的货币理论是在 19 世纪初李嘉图参加英国金价论战中发展起来的。书中以货币数 量论论证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金价上涨的原因。这一学说认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的数 量,一个国家的货币数量增加,它的价值就会下降,同时表现为黄金和其他商品价格上升。 货币数量减少则引起相反的结果。由此,作者指出英国当时金价上涨的原因是由于银行券发 行过多的结果。这一结论正确地说明了历史事实,但作者运用这一观点时却混同了金属货币 和纸币的 规律。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不会贬值,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本身 没有价值,无论发行多少,都只等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的价值。因此,如果发行过多, 就会贬值,引起物价上涨。作者看到的实际是银行券发行过多引起的通货贬值,误认为这是 包括金属货币在内的一切货币的规律。 在本书中,作者又把货币学说与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联系起来。他接受斯密把货币看作商 品的观点,指出货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它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时 耗费的劳动量。书中还进 一步考察了货币与商品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认为在供求平衡时货币与商品是等价交换的, 这时与一定商品相交换的货币量就表现为商品的 自然价格,商品自然价格的变动取决于商 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变动。在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值的变动同自然价格的变动成正比例; 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 的变动同自然价格的变动成反比例。根据这一见解,书中得 出了一条极其重要的一国所需货币流通量的原理,即假定一国内商品流通量和价值量为已知 数,它所需要 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货币本身的价值越大,所需货币量愈少,货币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本身价值越小,所需货币量愈多,这一观点和货币数量论是矛盾的。 自由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书中积极主张自由贸易学说。适应英国产业革命中扩大对外贸易的要求,李嘉图继承其 密国际地域分工理论,并发展为比较成本学说。斯密的国际地域分工论是强调各国都根据本 国绝对有利的条件生产商品,进行国际交换。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不同于国内贸易。在国内 资本和劳动可以自由转移形成统一的市场价值。在国与国之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受到限制 因此,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交换的规律,不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换,在国际交换中100 个英国人的劳动产品有可能交换80个葡萄牙人的劳动产品,也可能换120个东印度人的劳 动产品。因此,最有效最有利的对外贸易原则应是比较成本原则,例破如英国和葡萄牙两国进 行贸易,假定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酒只需8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定数量的毛呢只 需要9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而英国生产同量酒和毛呢,则分别需要120个工人和100个 工人一年的劳动。显然葡萄牙在生产两种商品上都占优势。按照理想的国际分工,两类商品 最好都在葡葡牙进行生产,但由于资本和劳动转移的困难,不可能把两种商品都移在葡萄 牙生产。根据比较成本原则,葡萄牙可以生产成本最低的葡萄酒,英国可以生产成本比较有 利的毛呢,两国进行交换都能得到利益,这一学说在19世纪初英国扩大对外贸易,占领世 界市场中曾起了积极的作用。 经济危机 该书也涉及到了经济危机问题。李嘉图在这一问题上接受萨伊和.密尔的观点,以产品 总是用产品购买的公式论证买和卖的统一,供给和需求的统一,只承认暂时性的局部性的生 产过剩,否认会发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把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仅 仅看作物物交换;把资本主义制度下为利润而生产说成是为消费而生产;用人们对商品需求 的愿望说明受收入限制的市场上的有效要求。总之,完全抛开了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关系 用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抽象的统一性,否定现实的经济矛盾,否定危机的可能性。 赋税 本书第八章至第十八章和第二十九章都是对赋税的论述。第八章论述了赋税一般原理 其余各章中论述了农产品税、地相税、什一税、士地税、黄金税、房屋税、利润税、工资税 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商品税、济贫税和生产者支付的赋税,着重分析了税收的来源税收对各阶 级收入和发展生产的影响。李嘉图指出:“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支 配的部分;它最后总是由该国的资本中或是由该国的收入中支付的,”在他看来,任何税收 都会使纳税人原来可以支配的一部分资本或收入减少这就不能不影响他们的生产和消费 12/50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12 / 50 本身价值越小,所需货币量愈多,这一观点和货币数量论是矛盾的。 自由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书中积极主张自由贸易学说。适应英国产业革命中扩大对外贸易的要求,李嘉图继承斯 密国际地域分工理论,并发展为比较成本学说。斯密的国际地域分工论是强调各国都根据本 国绝对有利的条件生产商品,进行国际交换。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不同于国内贸易。在国内, 资本和劳动可以自由转移,形成统一的市场价值。在国与国之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受到限制, 因此,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交换的规律,不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换。在国际交换中 100 个英国人的劳动产品有可能交换 80 个葡萄牙人的劳动产品,也可能换 120 个东印度人的劳 动产品。因此,最有效最有利的对外贸易原则应是比较成本原则,例如英国和葡萄牙两国进 行贸易,假定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酒只需 80 个工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定数量的毛呢只 需要 90 个工人一年的劳动,而英国生产同量酒和毛呢,则分别需要 120 个工人和 100 个 工人一年的劳动。显然葡萄牙在生产两种商品上都占优势。按照理想的国际分工,两类商品 最好都在葡葡牙进行生 产,但由于资本和劳动转移的困难,不可能把两种商品都移在葡萄 牙生产。根据比较成本原则,葡萄牙可以生产成本最低的葡萄酒,英国可以生产成本比较有 利的毛呢,两国进行交换都能得到利益,这一学说在 19 世纪初英国扩大对外贸易,占领世 界市场中曾起了积极的作用。 经济危机 该书也涉及到了经济危机问题。李嘉图在这一问题上接受萨伊和 J.密尔的观点,以产品 总是用产品购买的公式论证买和卖的统一,供给和需求的统一,只承认暂时性的局部性的生 产过剩,否认会发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把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仅 仅看作物物交换;把资本主义制度下为利润而生产说成是为消费而生产;用人们对商品需求 的愿望说明受收入限制的市场上的有效要求。总之,完全抛开了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关系, 用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抽象的统一性,否定现实的经济矛盾,否定危机的可能性。 赋税 本书第八章至第十八章和第二十九章都是对赋税的论述。第八章论述了赋税一般原理, 其余各章中论述了农产品税、地租税、什一税、土地税、黄金税、房屋税、利润税、工资税、 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商品税、济贫税和生产者支付的赋税,着重分析了税收的来源税收对各阶 级收入和发展生产的影响。李嘉图指出:“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支 配的部分;它最后总是由该国的资本中或是由该国的收入中支付的。”在他看来,任何税收 都会使纳税 人原来可以支配的一部分资本或收入减少,这就不能不影响他们的生产和消费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但是税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税收额应尽量压缩,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税收的数量应限制在一国新增加的资本和收入中,以免侵蚀原有的资本,使生产菱缩,国家 和人民陷入贫困的境地, 李嘉图接受斯密提出的“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四项税收原则,并据此详细地分析 了各种税收的利弊及其对各阶级收入的影响。例如书中指出产品税、利润税实际上并不由纳 税人支付,这种税必然会提高商品价格,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实际上由社会各阶级的 消费者负担,如果加税的是生活必需品,那么就会提高工资,因而资本家实际负担的税不 仅包括自己用的消费品部分,还包括工人消费的部分,这是不公平的。因此,除产品税外, 还应征收地相税、股息税,这样才能达到恪阶级均衡负担。一种好的税收政策应该做到各阶 级都不能逃避并且根据财力又都能支付,政府应尽量不要征收那种必然要落在资本上的税 因为这种税会损害维持劳动的基金,减少国家将来的生产。可见,书中的税收理论和分配 理论的基点是一致的,主张增加对地主的课税,减轻由资本负担的课税以维护资本的利益和 发展生产的要求。 总结 总之,本书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发展,特别是以其毫无顾忌的诚实态度,露 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利益的对立,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完成阶段。 13/50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13 / 50 但是税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税收额应尽量压缩,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税收的数量应限制在一国新增加的资本和收入中,以免侵蚀原有的资本,使生产萎缩,国家 和人民陷入贫困的境地。 李嘉图接受斯密提出的“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四项税收原则,并据此详细地分析 了各种税收的利弊及其对各阶级收入的影响。例如书中指出产品税、利润税实际上并不由纳 税人支付,这种税必然会提高商品价格,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实际上由社会各阶级的 消费者负担,如果加税的是生活必需品,那么 就会提高工资,因而资本家实际负担的税不 仅包括自己用的消费品部分,还包括工人消费的部分,这是不公平的。因此,除产品税外, 还应征收地租税、股息税,这样才能达到各阶级均衡负担。一种好的税收政策应该做到各阶 级都不能逃避,并且根据财力又都能支付。政府应尽量不要征收那种必然要落在资本上的税, 因为这种 税会损害维持劳动的基金,减少国家将来的生产。可见,书中的税收理论和分配 理论的基点是一致的,主张增加对地主的课税,减轻由资本负担的课税,以维护资本 的利益和 发展生产的要求。 总结 总之,本书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发展,特别是以其毫无顾忌的诚实态度, 露 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利益的对立,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完成阶段
阿尔弗雷德·马尔《经济学原理》 量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人物简介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1 fred Marshall(1842-1924)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是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 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称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科学性。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他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 原理》,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 名的划时代的著作,在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英语国家) 替换了古典经济学体系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对个人效用观念的强调,构成了现代经 济学的基础。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 响。他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马歌尔最 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 价格弹性,发现在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价格产量的小幅度增加,但更多的会导致价格 的上升。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长期的供给曲 线显得比较平坦。因此,马歇尔得出结论,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而在 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 马歇尔特别关注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他把贫困问题归因于劳动市场。在劳动市场里 非技术性劳动的供给由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所决定,即工资水平上升时,人口增加,从而劳 动供给也增加。但对非技术性劳动的需求却因为机械化而持续减少,供给与需求这两种力量 是非技术性劳动的工资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缺乏技能和谈判力量的工人只会得到较低的工 资,这导致穷人的健康和教育水平无法提高,他们的儿女也会有同样的遭遇。马歇尔吧解决 贫困的希望寄托于教育,他主张限制技术工人的家庭规模和健立累进税制度,但不主张设 立最低工资保障和工会。在宏观经济学方面,马歇尔采用了购买力平价的概念来解释不同国 家货币之间的汇率。 14/50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14 / 50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人物简介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 (1842-1924)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是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 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称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科学性。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他于 1890 年发表的《经济学 原理》,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 名的划时代的著作,在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英语国家) 替换了古典经济学体系.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对个人效用观念的强调,构成了现代经 济学的基础。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 响。他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马歇尔最 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 价格弹性,发现在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价格产量的小幅度增加,但更多的会导致价格 的上升。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长期的供给曲 线显得比较平坦。因此,马歇尔得出结论,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而在 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 马歇尔特别关注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他把贫困问题归因于劳动市场。在劳动市场里, 非技术性劳动的供给由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所决定,即工资水平上升时,人口增加,从而劳 动供给也增加。但对非技术性劳动的需求却因为机械化而持续减少。供给与需求这两种力量 是非技术性劳动的工资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缺乏技能和谈判力量的工人只会得到较低的工 资,这导致穷人的健康和教育水平无法提高,他们的儿女也会有同样的遭遇。马歇尔吧解决 贫困的希望寄托于教育,他主张限制非技术工人的家庭规模和建立累进税制度,但不主张设 立最低工资保障和工会。在宏观经济学方面,马歇尔采用了购买力平价的概念来解释不同国 家货币之间的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