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的使用 ■先分析两个案例:
形容词的使用 ◼ 先分析两个案例:
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3日《中国科学家筹备第 次考察北极》 本报北京8月2日电(记者叶研)继1995年和 1999年中国对北极两次成规模的科学考察之后,中国科学院 遥感应用研究所决定组织2002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 此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目的是从亚洲大陆出发 跨越北冰洋到达北极点,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北极高纬 度地区的科学考察途径,填补中国北极科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区域空白和学科空白)。本次北极科学考察在拟订的研究 计划中将包括遥感、测绘、冰雪、生态、地质和海洋等多个 学科。 中国北极科学研究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 生存环境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政 治意义。1957年,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院士 就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要研究极地。地球是一个 整体,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极 地的存在和演化与中国有密切关系
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3日 《中国科学家筹备第三 次考察北极》 本报北京8月2日电(记者叶研)继1995年和 1999年中国对北极两次成规模的科学考察之后,中国科学院 遥感应用研究所决定组织2002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 此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目的是从亚洲大陆出发, 跨越北冰洋到达北极点,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北极高纬 度地区的科学考察途径,填补中国北极科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区域空白和学科空白)。本次北极科学考察在拟订的研究 计划中将包括遥感、测绘、冰雪、生态、地质和海洋等多个 学科。 中国北极科学研究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 生存环境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政 治意义。1957年,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院士 就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要研究极地。地球是一个 整体,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极 地的存在和演化与中国有密切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了对南极大陆的科学考察,在 南极大陆建立了中山站和长城站,大批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开展研究工作 ,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与南极研究的进展相比,中国对北极 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部分科学家以不同方式进 入了北极地区开展研究工作,在1995年和1999年组织了两次北极科学考 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中国也已于1996年4月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 员会,但中国北极科学研究的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002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计划,是针对中国北极研究的现 状并依据未来极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制订的。考察活动将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于2002年1月下旬开始实施,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完成由 俄罗斯共青团岛(北纬81°,东经95°)至北极点全程约1000公里的徒 步科学考察。如果进展顺利,可进一步完成徒步穿越北冰洋的科学考察 (北极点至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北端哥伦比亚角的距离约800公里)。第 二阶段,重点是在北冰洋沿岸的一些典型地区开展综合性科学考察,需 要两个月的时间。 2002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前期 调研工作已经完成。冰上队的救援、补给方案已经完全落实,订购的仪 器设备陆续到位,队员的遴选及训练工作也将于近期展开。科考资金的 筹集正在进行中,已有部分企业表示愿意与考察队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了对南极大陆的科学考察,在 南极大陆建立了中山站和长城站,大批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开展研究工作 ,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与南极研究的进展相比,中国对北极 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部分科学家以不同方式进 入了北极地区开展研究工作,在1995年和1999年组织了两次北极科学考 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中国也已于1996年4月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 员会,但中国北极科学研究的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002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计划,是针对中国北极研究的现 状并依据未来极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制订的。考察活动将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于2002年1月下旬开始实施,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完成由 俄罗斯共青团岛(北纬81° ,东经95°)至北极点全程约1000公里的徒 步科学考察。如果进展顺利,可进一步完成徒步穿越北冰洋的科学考察 (北极点至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北端哥伦比亚角的距离约800公里)。第 二阶段,重点是在北冰洋沿岸的一些典型地区开展综合性科学考察,需 要两个月的时间。 2002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前期 调研工作已经完成。冰上队的救援、补给方案已经完全落实,订购的仪 器设备陆续到位,队员的遴选及训练工作也将于近期展开。科考资金的 筹集正在进行中,已有部分企业表示愿意与考察队合作
《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3日《中国科学家筹备第三次考 察北极》(最好改为《中国科学家准备徒步行走1002公里到达北极点》 本报北京8月2日电(记者叶研)继1995年和1999中国对北极两 次成规模的科学考察之后(这是背景材料,不是导语材料),中国科学 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决定组织2002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作为导语的价值 在哪里?北极在西方已经成了很普通的旅游项目,就象去西臧旅游)。 此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目的是从亚洲大陆出发,跨越北冰 洋到达北极点,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什么是中国北极考察的国情? )的北极高纬度地区的科学考察途径,填补中国北极科学研究领域的空 白(区域空白和学科空白)(太抽象了)。本次北极科学考察在拟订的 研究计划中将包括遥感、测绘、冰雪、生态、地质和海洋等多个学科 中国北极科学研究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生存环境 (太空了吧?)的重大(是不是扯得太远了?)课题,具有重要(它具 体将解决科学上什么样的难题?)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在哪里?) 和政治意义(在哪里?)。1957年,中国著名(这个词用得太烂啦。李 政道曾对媒体称他为著名科学家批评说,只有家喻户晓的人才可称为 著名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家喻户晓了,媒体就不称他为著名的 。今天,媒体从来不称呼”著名的江泽民主席“。真正著名的人物,媒 体从来不称其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院士就指出:“中 国是一个大国,我们要研究极地。地球是一个整体,中国自然环境的形 成和演化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极地的存在和演化与中国有密切关系。 ”(这个段落形容词、概念、排比句用得太多,读者不会留下任何印象
《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3日 《中国科学家筹备第三次考 察北极》(最好改为《中国科学家准备徒步行走1000公里到达北极点》 ) 本报北京8月2日电(记者叶研)继1995年和1999年中国对北极两 次成规模的科学考察之后(这是背景材料,不是导语材料),中国科学 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决定组织2002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作为导语的价值 在哪里?北极在西方已经成了很普通的旅游项目,就象去西藏旅游)。 此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目的是从亚洲大陆出发,跨越北冰 洋到达北极点,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什么是中国北极考察的国情? )的北极高纬度地区的科学考察途径,填补中国北极科学研究领域的空 白(区域空白和学科空白)(太抽象了)。本次北极科学考察在拟订的 研究计划中将包括遥感、测绘、冰雪、生态、地质和海洋等多个学科。 中国北极科学研究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生存环境 (太空了吧?)的重大(是不是扯得太远了?)课题,具有重要(它具 体将解决科学上什么样的难题?)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在哪里?) 和政治意义(在哪里?)。1957年,中国著名(这个词用得太烂啦。李 政道曾对媒体称他为著名科学家批评说,只有家喻户晓的人才可称为“ 著名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家喻户晓了,媒体就不称他为著名的 。今天,媒体从来不称呼”著名的江泽民主席“ 。真正著名的人物,媒 体从来不称其为“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院士就指出:“中 国是一个大国,我们要研究极地。地球是一个整体,中国自然环境的形 成和演化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极地的存在和演化与中国有密切关系。 ” (这个段落形容词、概念、排比句用得太多,读者不会留下任何印象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了对南极大陆的科学考察,在 南极大陆建立了中山站和长城站,大批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开展研究工作 取得了大量(形容词)高水平(笼统)的研究成果(抽象、不具体 。与南极研究的进展相比,中国对北极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自20世纪 80年代起中国部分科学家以不同方式进入了北极地区开展研究工作,在 1995年和199年组织了两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笼统)重要( 空洞的形容词)成果(不具体),中国也已于1996年4月加入了国际北极 科学委员会,但中国北极科学研究的水平(抽象、不具体)与世界水平 什么是世界水平?没有解释)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不具体)。 2002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计划,是针对中国北极研究的现 状(不具体、无细节)并依据未来极地科学的发展趋势(空洞)制订的 考察活动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于2002年1月下旬开始实施, 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完成由俄罗斯共青团岛(北纬81°,东经95°)至 北极点全程约1000公里的徒步科学考察(这才是这条新闻的卖点,和做 导语的材料!)。如果进展顺利,可进一步完成徒步穿越北冰洋的科学 考察(北极点至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北端哥伦比亚角的距离约800公里) 。第二阶段,重点是在北冰洋沿岸的一些典型地区(没有解释)开展综 合性科学考察(空),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了对南极大陆的科学考察,在 南极大陆建立了中山站和长城站,大批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开展研究工作 ,取得了大量(形容词)高水平(笼统)的研究成果(抽象、不具体) 。与南极研究的进展相比,中国对北极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自20世纪 80年代起中国部分科学家以不同方式进入了北极地区开展研究工作,在 1995年和1999年组织了两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笼统)重要( 空洞的形容词)成果(不具体),中国也已于1996年4月加入了国际北极 科学委员会,但中国北极科学研究的水平(抽象、不具体)与世界水平 (什么是世界水平?没有解释)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不具体)。 2002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计划,是针对中国北极研究的现 状(不具体、无细节)并依据未来极地科学的发展趋势(空洞)制订的 。考察活动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于2002年1月下旬开始实施, 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完成由俄罗斯共青团岛(北纬81° ,东经95°)至 北极点全程约1000公里的徒步科学考察(这才是这条新闻的卖点,和做 导语的材料!)。如果进展顺利,可进一步完成徒步穿越北冰洋的科学 考察(北极点至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北端哥伦比亚角的距离约800公里) 。第二阶段,重点是在北冰洋沿岸的一些典型地区(没有解释)开展综 合性科学考察(空),需要两个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