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3、由于翅的功能不同而产生的变异 (1)平衡棒:如蚊、蝇等的后翅 (2)伪平衡棒:如拈翅目雄虫的前翅 (三)脉序及其变异 观察石蛾脉序。石蛾(毛翅目)前翅脉序近似假想脉序,只是C合并于前缘Cu2不甚明显,Δ合并仅基部分开,与假想脉序图作对比, 辨认它的脉序。 翅脉的变异很大,有的增多,有的减少(合并或消失),翅脉的增多主要有两类 (1)在原有的纵脉上分成较多的支这种分支称付脉。仔细观察草蛉翅脉,Sc长而直,其前方(即Sc与C脉之间)有许多小脉称缘 付脉。 (2)在两纵脉之间加插一条纵脉,这种纵脉不是由原有的纵脉分出,因此不与纵脉直接相连接,而是与横脉连接,这类脉称闰脉或 加插脉。如食蚜蝇翅脉在径脉和中脉之间有一闰脉 翅脉的减少也不外乎两种: (1)观察天蛾的翅脉,后翅中Sc和R合并成一条脉,Rs不分支。 (2)继续观察天蛾的翅脉,中脉仅三条,基部消失,R与Cu主干和一些横脉形成中室 另外观察蝇、小蜂、姬蜂、盲蝽、蜻蜒等的翅脉,注意翅脉的变化及翅痣、翅室等 (四)翅的连锁器:昆虫的前后翅能一致行动是由于翅的连锁器的作用 (1)观察蝉的前后翅如何连锁? (2)观察蜜蜂的前后翅如何连锁?注意后翅前缘的翅钩列。 (3)观察天蛾后翅前缘基部的翅缰和前翅下面的翅缰钩,注意如何连锁 作业 1、绘石蛾前翅脉序,注明各脉的名称。 2、试述翅脉的形成及其功能。 实验五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外生殖器 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变化 2、了解昆虫腹部的附肢和外生殖器—产卵器、交配器的一般构造。 材料及用具: 蜉游、蜻蜒、飞蝗、蟋蟀、螽斯、蝉、姬蜂、雄蛾等液浸标本:粘虫幼虫及小麦叶蜂幼虫液浸标本。 解剖镜、扩大镜、镊子、蜡盘、解剖针、大头针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昆虫腹部的一般构造: 昆虫腹部一般为9-11节,每节分背板与腹板,侧板则不发达。节与节之间由节间膜相连,后节前缘套入前节后缘内。比较低等的 昆虫腹部一般由11节构成,比较高等的昆虫腹部没有11节,有的愈合,有的消失,除了原始的一些昆虫和幼虫期外,腹部都没有 行动的附肢,但末端数节的附肢则形成外生殖器和尾须。腹部的节数和形状的变化很大,观察蝗虫的腹部构造: 蝗虫腹部共11节,第1一8节比较简单,第9-10两节较小,背板与腹板之间以膜相连,腹部第一节两侧各有一个听器,腹部1-8 节各有一个气门,肛门位于腹节的末端,开口于肛上板之下,两肛侧板之间(肛上板是第11节背板,肛侧板是第11节腹板)。在 两肛侧板上还着生一对尾须,是第11节的附肢,外生殖器也是附肢 (二)昆虫腹部的附肢—无翅亚纲成虫和有翅亚纲昆虫幼虫期腹部的附肢 取石炳观察腹部第2一9节上各有一对附肢,它包括位于基腹面的两块肢基片和它前端的可动的刺突和泡。取跳虫玻片放在显微镜下 观察腹部的3对附肢:第一腹节上有一个粘管,末端分成两叶的一个泡,这是第一对附肢,在第三和第五节上有握弹器和弹器,也 是该节附肢特化而成。 观察粘虫腹部的5对腹足,小麦叶蜂腹部的7对腹足,它们都是腹节上的附肢
3、由于翅的功能不同而产生的变异: (1)平衡棒:如蚊、蝇等的后翅。 (2)伪平衡棒:如拈翅目雄虫的前翅。 (三)脉序及其变异; 观察石蛾脉序。石蛾(毛翅目)前翅脉序近似假想脉序,只是C合并于前缘 Cu2 不甚明显,A 合并仅基部分开,与假想脉序图作对比, 辨认它的脉序。 翅脉的变异很大,有的增多,有的减少(合并或消失),翅脉的增多主要有两类: (1)在原有的纵脉上分成较多的支这种分支称付脉。仔细观察草蛉翅脉,Sc 长而直,其前方(即 Sc 与 C 脉之间)有许多小脉称缘 付脉。 (2)在两纵脉之间加插一条纵脉,这种纵脉不是由原有的纵脉分出,因此不与纵脉直接相连接,而是与横脉连接,这类脉称闰脉或 加插脉。如食蚜蝇翅脉在径脉和中脉之间有一闰脉。 翅脉的减少也不外乎两种: (1)观察天蛾的翅脉,后翅中 Sc 和 R 合并成一条脉,Rs 不分支。 (2)继续观察天蛾的翅脉,中脉仅三条,基部消失,R与 Cu 主干和一些横脉形成中室。 另外观察蝇、小蜂、姬蜂、盲蝽、蜻蜓等的翅脉,注意翅脉的变化及翅痣、翅室等。 (四)翅的连锁器:昆虫的前后翅能一致行动是由于翅的连锁器的作用。 (1)观察蝉的前后翅如何连锁? (2)观察蜜蜂的前后翅如何连锁?注意后翅前缘的翅钩列。 (3)观察天蛾后翅前缘基部的翅缰和前翅下面的翅缰钩,注意如何连锁。 作业: 1、绘石蛾前翅脉序,注明各脉的名称。 2、试述翅脉的形成及其功能。 实验五 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外生殖器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变化; 2、了解昆虫腹部的附肢和外生殖器──产卵器、交配器的一般构造。 二、材料及用具: 蜉游、蜻蜓、飞蝗、蟋蟀、螽斯、蝉、姬蜂、雄蛾等液浸标本;粘虫幼虫及小麦叶蜂幼虫液浸标本。 解剖镜、扩大镜、镊子、蜡盘、解剖针、大头针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 昆虫腹部的一般构造: 昆虫腹部一般为 9-11 节,每节分背板与腹板,侧板则不发达。节与节之间由节间膜相连,后节前缘套入前节后缘内。比较低等的 昆虫腹部一般由 11 节构成,比较高等的昆虫腹部没有 11 节,有的愈合,有的消失,除了原始的一些昆虫和幼虫期外,腹部都没有 行动的附肢,但末端数节的附肢则形成外生殖器和尾须。腹部的节数和形状的变化很大,观察蝗虫的腹部构造: 蝗虫腹部共 11 节,第 1-8 节比较简单,第 9-10 两节较小,背板与腹板之间以膜相连,腹部第一节两侧各有一个听器,腹部 1-8 节各有一个气门,肛门位于腹节的末端,开口于肛上板之下,两肛侧板之间(肛上板是第 11 节背板,肛侧板是第 11 节腹板)。在 两肛侧板上还着生一对尾须,是第 11 节的附肢,外生殖器也是附肢。 (二)昆虫腹部的附肢──无翅亚纲成虫和有翅亚纲昆虫幼虫期腹部的附肢: 取石炳观察腹部第 2-9 节上各有一对附肢,它包括位于基腹面的两块肢基片和它前端的可动的刺突和泡。取跳虫玻片放在显微镜下 观察腹部的 3 对附肢;第一腹节上有一个粘管,末端分成两叶的一个泡,这是第一对附肢,在第三和第五节上有握弹器和弹器,也 是该节附肢特化而成。 观察粘虫腹部的 5 对腹足,小麦叶蜂腹部的 7 对腹足,它们都是腹节上的附肢
(三)腹部的外生殖器 1、雌性外生殖器——产卵器 以蝗虫为例进行观察:自腹部第8节腹板生出一对钻头状的产卵瓣,称为第一产卵瓣,自腹部第9节上生出一对称为第三产卵瓣, 者组成产卵器,产卵孔即开口于其内基部。第二产卵瓣着生于第9腹节的腹板上,很小,无甚作用,在第一对产卵瓣之间,产卵 孔下方还有一个小三角形薄片,称导卵器 没有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如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它们的腹部末端若干节细长而套叠,产卵时可以伸长,观察菜粉蝶或夜蛾 科雌虫腹部末端的伪产卵器。 产卵器的有无、形状和构造的不同,反应了昆虫的产卵方式和生活习性,具有产卵器的昆虫,产卵在植物组织内或土里,如蝗虫、 叶蜂等。无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只能将卵产在寄主表面。 2、雄性外生殖器—交配器: (1)观察蝗虫雄虫,用镊子轻轻拉下下生殖板,可见其阳具呈钩状,无抱握器 (2)观察粘虫雄蛾,腹末有一对大形抱握器,可见到内部的阳具 (3)取飞虱一头,将腹末端朝上,观察其构造.(常用抱握器的构造来区分飞虱的种类)。 作业 1、绘雌性蝗虫腹部末端侧面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蝗虫雌雄性外生殖器着生在哪些腹节上? 实验六昆虫卵、幼虫、蛹的类型 、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卵的构造类型及产卵方式 2、了解昆虫幼虫的特征及类型 3、了解昆虫蛹的类型。 二、材料及用具: 1、飞蝗、螳螂、大青叶蝉、梨星毛虫、草蛉、菜白蝶、玉米螟、球坚蚧、天幕毛虫、蝽象等的卵块。 2、小地老虎、芫菁、叶蜂、步行甲、金龟甲、瓢虫、象甲、金针虫、蝇类等的幼虫。 3、金龟甲、粘虫、豌豆潜叶蝇的蛹。 扩大镜、解剖镜、解剖针、解剖剪、镊子 内容及方法: 、观察蝗虫微卵管的玻片标本,其中充满正在发育的卵,每个卵的中央或一端有一个细胞核,其轮廓清晰,这是未受精的卵或未 进入发育的卵的特征。昆虫已产下的卵粒,大多都是受精卵(少数为未受精卵),其细胞已进入发育分裂 2、取一个洗净的蝗卵,在镜下观察,卵呈长形,略弯。内部充满细胞质和卵黄球。压破卵壳,可看到黄色的内 其中球形油珠 乃是卵黄球。将卵黄等物洗去,留下的皮即为卵壳。剪一小块卵壳,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微细的网状纹,乃是卵 管壁的滤泡细胞分泌物形成的印痕。卵壳的花纹各种昆虫不同。可作为识别种的依据 3、观察以下各种昆虫的卵,了解产卵方式,保护特点及形态特征 (1)菜白蝶卵:黄色、炮弹形、单产于十字花科植物叶上,表面有纵横脊纹,外无保护物 (2)梨星毛虫卵:聚产、单层、二层或三层,卵粒椭园形,外无保护物 (3)三化螟卵:聚产、表面复盖有雌虫体毛,起保护作用,卵粒扁长园形。 (4)斑衣蜡蝉卵:单层聚产,排列成行,上复一层灰色粉状物质,很厚,整个象一块污泥贴在树木枝干上。 (5)茶翅蝽象卵:单层聚产表面无复盖物,卵粒直立如鼓 (6)球坚蚧卵:用针拔开雌性球坚蚧的遗留体壁可见到隐藏于下面成堆的卵。因为雌虫固定生活,卵产于母体下,死去的雌虫遗体 成为卵的保护物 (7)螳螂卵:聚产成块,外有松软而具韧性的鞘。 (8)飞蝗卵:卵产于土壤中,聚产成块,卵块成长圆柱形,外面包着一层胶质,成卵囊。卵粒规则地排列在卵囊中
(三)腹部的外生殖器: 1、雌性外生殖器──产卵器; 以蝗虫为例进行观察:自腹部第 8 节腹板生出一对钻头状的产卵瓣,称为第一产卵瓣,自腹部第 9 节上生出一对称为第三产卵瓣, 二者组成产卵器,产卵孔即开口于其内基部。第二产卵瓣着生于第 9 腹节的腹板上,很小,无甚作用,在第一对产卵瓣之间,产卵 孔下方还有一个小三角形薄片,称导卵器。 没有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如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它们的腹部末端若干节细长而套叠,产卵时可以伸长,观察菜粉蝶或夜蛾 科雌虫腹部末端的伪产卵器。 产卵器的有无、形状和构造的不同,反应了昆虫的产卵方式和生活习性,具有产卵器的昆虫,产卵在植物组织内或土里,如蝗虫、 叶蜂等。无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只能将卵产在寄主表面。 2、雄性外生殖器──交配器: (1)观察蝗虫雄虫,用镊子轻轻拉下下生殖板,可见其阳具呈钩状,无抱握器。 (2)观察粘虫雄蛾,腹末有一对大形抱握器,可见到内部的阳具。 (3)取飞虱一头,将腹末端朝上,观察其构造.(常用抱握器的构造来区分飞虱的种类)。 作业: 1、绘雌性蝗虫腹部末端侧面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蝗虫雌雄性外生殖器着生在哪些腹节上? 实验六 昆虫卵、幼虫、蛹的类型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卵的构造类型及产卵方式; 2、了解昆虫幼虫的特征及类型; 3、了解昆虫蛹的类型。 二、材料及用具: 1、飞蝗、螳螂、大青叶蝉、梨星毛虫、草蛉、菜白蝶、玉米螟、球坚蚧、天幕毛虫、蝽象等的卵块。 2、小地老虎、芫菁、叶蜂、步行甲、金龟甲、瓢虫、象甲、金针虫、蝇类等的幼虫。 3、金龟甲、粘虫、豌豆潜叶蝇的蛹。 扩大镜、解剖镜、解剖针、解剖剪、镊子。 三、内容及方法: 1、 观察蝗虫微卵管的玻片标本,其中充满正在发育的卵,每个卵的中央或一端有一个细胞核,其轮廓清晰,这是未受精的卵或未 进入发育的卵的特征。昆虫已产下的卵粒,大多都是受精卵(少数为未受精卵),其细胞已进入发育分裂。 2、取一个洗净的蝗卵,在镜下观察,卵呈长形,略弯。内部充满细胞质和卵黄球。压破卵壳,可看到黄色的内含物,其中球形油珠 乃是卵黄球。将卵黄等物洗去,留下的皮即为卵壳。剪一小块卵壳,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微细的网状纹,乃是卵 管壁的滤泡细胞分泌物形成的印痕。卵壳的花纹各种昆虫不同。可作为识别种的依据。 3、 观察以下各种昆虫的卵,了解产卵方式,保护特点及形态特征。 (1)菜白蝶卵:黄色、炮弹形、单产于十字花科植物叶上,表面有纵横脊纹,外无保护物。 (2)梨星毛虫卵:聚产、单层、二层或三层,卵粒椭园形,外无保护物。 (3)三化螟卵:聚产、表面复盖有雌虫体毛,起保护作用,卵粒扁长园形。 (4)斑衣蜡蝉卵:单层聚产,排列成行,上复一层灰色粉状物质,很厚,整个象一块污泥贴在树木枝干上。 (5)茶翅蝽象卵:单层聚产表面无复盖物,卵粒直立如鼓。 (6)球坚蚧卵:用针拔开雌性球坚蚧的遗留体壁可见到隐藏于下面成堆的卵。因为雌虫固定生活,卵产于母体下,死去的雌虫遗体 成为卵的保护物。 (7)螳螂卵:聚产成块,外有松软而具韧性的鞘。 (8)飞蝗卵:卵产于土壤中,聚产成块,卵块成长圆柱形,外面包着一层胶质,成卵囊。卵粒规则地排列在卵囊中
曰(9)大青叶蝉卵:在寄主枝条上可看到裂口和肿胀的表皮,揭开表皮,即可看到排列成行的长形卵粒。因为雌成虫具有发达的产 卵器,可以刺破寄主,将卵产在植物组织中。 (10)草蛉卵:具有丝状柄,竖立于蚜虫群体之中,使卵不受蚜虫挤拥或排泄物的影响,这也是卵的一种保护形式 (11)豌豆象卵:产在豌豆荚上,有的单产,有的在一粒卵上又重叠一卵,称为”双重卵”,间或还有"三重卵”,乃是对寄生天 敌的适应,保护下面的卵不被天敌寄生。 4、取下列昆虫的幼虫观察: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无复眼,(2)无翅或翅芽(3)触角很不发达或完全退化(4)与成虫形态完全不一,是完全变态类幼虫的特征—一异型幼虫 根据足的发达程度,可以将幼虫分为四大类 (1)原足型(示范):很象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胎,腹部分节或不分节,胸足和其他附肢只是几个突起。膜翅目寄生蜂类的早期幼 虫属之。 (2)多足型:除具三对胸足外,还有腹足,又分为 a、蛾蝶类:有2-5对腹足,有趾钩 b、叶蜂类:通常有6-8对腹足,无趾钩。 观察玉米螟、粘虫、地老虎、尺蛾、菜青虫、小麦叶蜂等幼虫,注意各有几对腹足?有无趾钩?怎样排列? (3)寡足型:只有三对胸足,无腹足,根据体形等又可分为 a、丙型:身体较短,略呈纺垂形,胸足发达,善爬行,有发达的感觉器官,通常是活跃的捕食者。观察瓢虫、草蛉幼虫 b、蠕虫型:体细长,略扁平,粗细相仿呈蠕虫状,不善爬行,多生活于土中等。观察金针虫、黄粉虫、拟步甲的幼虫 c、蛴螬型:体多肥胖,弯曲呈“C”型,体柔软,行动迟缓,多生活于土中。观察金龟子幼虫。 (4)无足型:无胸足和腹足,根据头部的发达情况,又可分为三类 a、显头式(全头式):有明显的骨化的头部。观察天牛及稻摇蚊幼虫,吉丁甲幼虫等。 b、半头式:头部仅前半部骨化,往往大部缩入胸内,观察牛虻幼虫 c、无头式(蛆型):头部退化,仅存某些痕迹,并全缩入胸内。观察蝇类幼虫 5、取下列昆虫的蛹进行观察 蛹是全变态昆虫所特有的一种虫态,按其外形可分为三类 ?离蛹:附肢和翅不粘着在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能活动。鞘翅目、膜翅目、脉翅目等具有这种蛹 被蛹:附肢和翅粘着在体上,不能活动,大多数和全部腹节不能活动。鳞翅目蛹属之。 ∫围蛹:由最后一龄幼虫的皮形成蛹壳(一桶形的硬壳),其中包着一离蛹。为双翅目的蝇类所特有。 作业 1、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卵的特点 虫名 产卵部位 产卵方式保护物 卵粒特点 菜白蝶甘兰叶片散 无 炮弹形、有纵横脊纹 2、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幼虫特点和类型: 虫名头发达程度胸足腹足 类型
(9)大青叶蝉卵:在寄主枝条上可看到裂口和肿胀的表皮,揭开表皮,即可看到排列成行的长形卵粒。因为雌成虫具有发达的产 卵器,可以刺破寄主,将卵产在植物组织中。 (10)草蛉卵:具有丝状柄,竖立于蚜虫群体之中,使卵不受蚜虫挤拥或排泄物的影响,这也是卵的一种保护形式。 (11)豌豆象卵:产在豌豆荚上,有的单产,有的在一粒卵上又重叠一卵,称为"双重卵",间或还有"三重卵",乃是对寄生天 敌的适应,保护下面的卵不被天敌寄生。 4、 取下列昆虫的幼虫观察: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无复眼,(2)无翅或翅芽(3)触角很不发达或完全退化(4)与成虫形态完全不一,是完全变态类幼虫的特征──异型幼虫。 根据足的发达程度,可以将幼虫分为四大类: (1)原足型(示范):很象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胎,腹部分节或不分节,胸足和其他附肢只是几个突起。膜翅目寄生蜂类的早期幼 虫属之。 (2)多足型:除具三对胸足外,还有腹足,又分为: a、蛾蝶类:有 2-5 对腹足,有趾钩。 b、叶蜂类:通常有 6-8 对腹足,无趾钩。 观察玉米螟、粘虫、地老虎、尺蛾、菜青虫、小麦叶蜂等幼虫,注意各有几对腹足?有无趾钩?怎样排列? (3)寡足型:只有三对胸足,无腹足,根据体形等又可分为: a、丙型:身体较短,略呈纺垂形,胸足发达,善爬行,有发达的感觉器官,通常是活跃的捕食者。观察瓢虫、草蛉幼虫。 b、蠕虫型:体细长,略扁平,粗细相仿呈蠕虫状,不善爬行,多生活于土中等。观察金针虫、黄粉虫、拟步甲的幼虫。 c、蛴螬型:体多肥胖,弯曲呈“C”型,体柔软,行动迟缓,多生活于土中。观察金龟子幼虫。 (4)无足型:无胸足和腹足,根据头部的发达情况,又可分为三类: a、显头式(全头式):有明显的骨化的头部。观察天牛及稻摇蚊幼虫,吉丁甲幼虫等。 b、半头式:头部仅前半部骨化,往往大部缩入胸内,观察牛虻幼虫。 c、无头式(蛆型):头部退化,仅存某些痕迹,并全缩入胸内。观察蝇类幼虫。 5、取下列昆虫的蛹进行观察: 蛹是全变态昆虫所特有的一种虫态,按其外形可分为三类: ?离蛹:附肢和翅不粘着在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能活动。鞘翅目、膜翅目、脉翅目等具有这种蛹。 ‚被蛹 :附肢和翅粘着在体上,不能活动 ,大多数和全部腹节不能活动。鳞翅目蛹属之。 ƒ 围蛹:由最后一龄幼虫的皮形成蛹壳(一桶形的硬壳),其中包着一离蛹。为双翅目的蝇类所特有。 作业: 1、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卵的特点: 虫 名 产卵部位 产卵方式 保护物 卵粒特点 菜白蝶 甘兰叶片 散 产 无 炮弹形、有纵横脊纹 2、列表记述所观察昆虫幼虫特点和类型: 虫 名 头发达程度 胸足 腹足 类型
实验七昆虫的变态类型及生活史 、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的变态类型及相应的幼期类型 2、了解幼期虫龄的鉴别方法 3、学习昆虫生活年史图表的制作方法。 材料及用具: 1、衣鱼、飞蝗、蜻蜒、豆芫菁、小地老虎等昆虫的变态标本 2、飞蝗各龄若虫和成虫: 3、小地老虎、棉铃虫生活史研究资料。 解剖镜、扩大镜、米尺、座标纸 三、内容和方法 、昆虫的变态类型: (1)衣鱼:属表变态。其特点是各龄若虫和成虫之间,除触角及尾须环节数目、外生殖器的生长分化,以及体形大小之外。均无其 他差异。即从卵孵出的幼虫已基本具备成虫特征,在胚后发育中仅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触角及尾须数目增多,鳞片及刚毛增长 有变化,但这些变化不很明显,成虫腹部还有附肢(刺突)。其幼虫称为“原型幼虫” (2)飞蝗:蝗蝻(若虫)和成虫体形比较相似,成虫有发达的翅,而蝗蝻只有翅蚜,为不全变态类的渐变态。其幼虫称为同型幼虫。 (3)蜻蜒:属半变态。幼虫和成虫基本构造比较相似(如复眼、翅和翅蚜、足等)。但某些器官形态有较大的差异,成虫有细长的 腹部,而幼虫腹部粗壮而短,口器为咀嚼式,但幼虫的下唇特别长,覆在头的前方成“口罩”。这是由于成幼虫生活环境不同而产 生的适应变化。其幼虫通常叫“稚虫”,属亚同型幼虫 (4)小地老虎:属完全变态,成虫与幼虫显然不同。幼虫生长到最后,必须经过蛹才能变为成虫,幼虫各龄期除体型大小有差异外, 别无其他差异。其幼虫称为异型幼虫,此类幼虫的特点是无复眼和外生翅蚜。 (5)豆芫菁:属全变态类的复变态。幼虫和成虫显然不同,经过蛹期变为成虫,属全变态,异型幼虫类,在其各龄幼虫之间存在着 较大的形态差异,这是由于各龄幼虫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结果。第一龄有发达的足和长形的身体,行动敏捷活泼,在土里搜寻 蝗卵,一经进入蝗卵囊内并取食后,脱皮成为行动缓慢、体壁柔软、胸足不发达的蛴螬型幼虫,这样经过2-4龄,深入土中,转 变为胸足更加退化,不食不动,体壁坚硬的拟蛹。第六龄又为蛴螬式,最后化蛹,比一般全变态的更为复杂,称为复变态 2、幼期虫龄的鉴别 取飞蝗蝻浸渍标本和触角玻片标本,在解剖镜下观察,参照下表鉴别龄期 飞蝗蝻各龄主要特征比较表 龄 二龄 四龄 五龄 本长(毫米) 10-21 16-25 26-39 翅芽稍现,前后翅翅芽明显,前翅狭长,翅芽黑色,长达腹部翅芽黑色,长 明芽相差不大,翅尖后翅芽略呈三角形,第二节,翅尖开始伸腹部第4-5节 略伸向后下方 翅尖伸向后下方 向后方。 翅尖伸向后方 触角节数 背板后缘背板开始向后延背板显著向后延伸,背板后缘向后延伸,掩盖中胸和后胸的
实验七 昆虫的变态类型及生活史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的变态类型及相应的幼期类型; 2、了解幼期虫龄的鉴别方法; 3、学习昆虫生活年史图表的制作方法。 二、材料及用具: 1、衣鱼、飞蝗、蜻蜓、豆芫菁、小地老虎等昆虫的变态标本; 2、飞蝗各龄若虫和成虫; 3、小地老虎、棉铃虫生活史研究资料。 解剖镜、扩大镜、米尺、座标纸。 三、内容和方法: 1、昆虫的变态类型: (1)衣鱼:属表变态。其特点是各龄若虫和成虫之间,除触角及尾须环节数目、外生殖器的生长分化,以及体形大小之外。均无其 他差异。即从卵孵出的幼虫已基本具备成虫特征,在胚后发育中仅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触角及尾须数目增多,鳞片及刚毛增长 有变化,但这些变化不很明显,成虫腹部还有附肢(刺突)。其幼虫称为“原型幼虫”。 (2)飞蝗:蝗蝻(若虫)和成虫体形比较相似,成虫有发达的翅,而蝗蝻只有翅蚜,为不全变态类的渐变态。其幼虫称为同型幼虫。 (3)蜻蜓:属半变态。幼虫和成虫基本构造比较相似(如复眼、翅和翅蚜、足等)。但某些器官形态有较大的差异,成虫有细长的 腹部,而幼虫腹部粗壮而短,口器为咀嚼式,但幼虫的下唇特别长,覆在头的前方成“口罩”。这是由于成幼虫生活环境不同而产 生的适应变化。其幼虫通常叫“稚虫”,属亚同型幼虫。 (4)小地老虎:属完全变态,成虫与幼虫显然不同。幼虫生长到最后,必须经过蛹才能变为成虫,幼虫各龄期除体型大小有差异外, 别无其他差异。其幼虫称为异型幼虫,此类幼虫的特点是无复眼和外生翅蚜。 (5)豆芫菁:属全变态类的复变态。幼虫和成虫显然不同,经过蛹期变为成虫,属全变态,异型幼虫类,在其各龄幼虫之间存在着 较大的形态差异,这是由于各龄幼虫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结果。第一龄有发达的足和长形的身体,行动敏捷活泼,在土里搜寻 蝗卵,一经进入蝗卵囊内并取食后,脱皮成为行动缓慢、体壁柔软、胸足不发达的蛴螬型幼虫,这样经过2-4龄,深入土中,转 变为胸足更加退化,不食不动,体壁坚硬的拟蛹。第六龄又为蛴螬式,最后化蛹,比一般全变态的更为复杂,称为复变态。 2、幼期虫龄的鉴别: 取飞蝗蝻浸渍标本和触角玻片标本,在解剖镜下观察,参照下表鉴别龄期。 飞蝗蝻各龄主要特征比较表 虫 龄 特征 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体长(毫米) 5-10 9-14 10-21 16-25 26-39 翅 蚜 不 明 显 翅芽稍现,前后翅 芽相差不大,翅尖 略伸向后下方。 翅芽明显,前翅狭长, 后翅芽略呈三角形, 翅尖伸向后下方 翅芽黑色,长达腹部 第二节,翅尖开始伸 向后方。 翅芽黑色,长达 腹部第 4-5 节, 翅尖伸向后方。 触角节数 13-14 18-19 20-21 22-23 24-25 前 背板后缘 成直角 背板开始向后延 伸。 背板显著向后延伸, 掩盖中胸后面部分, 背板后缘向后延伸,掩盖中胸和后胸的 背面部分,后缘角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