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 SRI UCSB UCLA APaRNet联接了犹他大学、斯坦福研究所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加利福尼亚 大学洛杉矶分校四个不同的计算机系统,这就 是因特网的前身
11 3.2 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 APARNet联接了犹他大学、斯坦福研究所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加利福尼亚 大学洛杉矶分校四个不同的计算机系统,这就 是因特网的前身
32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 ■ APARNet是美国军方建立的实验性网络, 其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最初4个节点→1970s的60多个节点 ■地域跨越美洲、欧洲 ■具有现代网络的许多特征,例如 分组交换 分层次的网络体系结构 较为完善的通信协议
12 3.2 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 APARNet是美国军方建立的实验性网络, 其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最初4个节点→1970’s的60多个节点 地域跨越美洲、欧洲 具有现代网络的许多特征,例如 –分组交换 –分层次的网络体系结构 –较为完善的通信协议
32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 1974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研究员瑟夫(cerf 和康恩(kahn)发表了互联网络的基本原则: 小型化、自治:各种网络可以自行运行,当需 要互联时不必在其内部再进行修改 尽力而为的服务:互联网络提供尽力而为的 务,如果需要可靠的通信,则由发送端通过 传丢失的报文来实现。 无状态路由器:互联网络中的路由器不保存任 何现行连接中已经发送过的信息流状态 分散化的控制结构:在互联网络中不存在全局 性的控制机制
13 3.2 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 1974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研究员瑟夫(cerf) 和康恩(kahn)发表了互联网络的基本原则: –小型化、自治:各种网络可以自行运行,当需 要互联时不必在其内部再进行修改。 –尽力而为的服务: 互联网络提供尽力而为的服 务,如果需要可靠的通信,则由发送端通过重 传丢失的报文来实现。 –无状态路由器: 互联网络中的路由器不保存任 何现行连接中已经发送过的信息流状态。 –分散化的控制结构:在互联网络中不存在全局 性的控制机制
32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 曾在施乐公司工作的迈特考夫博士(Dr. Metcalfe)于1973年发明了与传统的计算 机网络实现方法完全不同的局域网络-以 太网( Ethernet)。 以太网在1980在 TRANSCEIER STATWON 全世界开始普及,也 工 NTERFACE CABLE 是目前因特网中数量 INERFACE 最多的局域网络 正不NRR THE ETHER为
14 3.2 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 以太网在1980’s在 全世界开始普及,也 是目前因特网中数量 最多的局域网络。 曾在施乐公司工作的迈特考夫博士(Dr. Metcalfe) 于1973年发明了与传统的计算 机网络实现方法完全不同的局域网络--以 太网( Eth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