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以后,陆续出现了“真中”、“类中”、“非 风”等称谓, 强调这类疾病本不是外风所致,是内伤; 同时,对于中风的成因和治疗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发展: 1)火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前于1200年)把 中风列入火类病证。认为其病机是心火暴甚,肾水虚衰 不能制之;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而卒中者,五志过 极皆为热。不死而偏枯者,因热气郁结,气血不得宣通 郁结而发;若一侧得通,则痞者痹而瘫痪也。治疗用至 宝丹、灵宝丹等。 2)痰气论。《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380? 认为中风系气上逆,痰为之。调气为先,气顺痰消,徐 理其风
金元以后,陆续出现了“真中” 、 “类中” 、 “非 风”等称谓,强调这类疾病本不是外风所致,是内伤; 同时,对于中风的成因和治疗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发展: 1)火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前于1200年)把 中风列入火类病证。认为其病机是心火暴甚,肾水虚衰 不能制之;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而卒中者,五志过 极皆为热。不死而偏枯者,因热气郁结,气血不得宣通 郁结而发;若一侧得通,则痞者痹而瘫痪也。治疗用至 宝丹、灵宝丹等。 2)痰气论。《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1380?) 认为中风系气上逆,痰为之。调气为先,气顺痰消,徐 理其风
3)血虚有痰论。《丹溪心法》 (1450-1456)说 “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辨证宜辨气虚血虚、痰壅 血瘀、中脏中腑、辨肥瘦体型(肥人多痰湿、瘦人多 阴虚火旺),辨左右偏瘫,分而治之。治疗应治痰为 先,次养血行血。治风之法,初得之当顺气,日久当 活血。 4)气虚论。《杂病证治准绳》 (1600?)认为卒 仆偏枯,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故黄芪为必用之 君药,防风为必用之臣药。《医林改错》持类似观点 认为中风无外风,是气虚所为。该著的补阳还五汤 沿用至今。尤其是,该著所例举的40个气虚证候均是 中风前兆,反映出王清任对中风认识的深刻
3)血虚有痰论。《丹溪心法》(1450-1456)说 “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辨证宜辨气虚血虚、痰壅 血瘀、中脏中腑、辨肥瘦体型(肥人多痰湿、瘦人多 阴虚火旺),辨左右偏瘫,分而治之。治疗应治痰为 先,次养血行血。治风之法,初得之当顺气,日久当 活血。 4)气虚论。《杂病证治准绳》(1600?)认为卒 仆偏枯,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故黄芪为必用之 君药,防风为必用之臣药。《医林改错》持类似观点 ,认为中风无外风,是气虚所为。该著的补阳还五汤 沿用至今。尤其是,该著所例举的40个气虚证候均是 中风前兆,反映出王清任对中风认识的深刻
5)阴亏内热生风论。《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1620?)认为中风系“内虚暗风”。由阴亏内热、 热极 生风所致,非外风。指出治痰先清火,清火先养阴。 明清以降,不少医家赞成抓住主要病机辨证论治 不再局限于一方一法。例如《万病回春》(1587)主张 随机应变,或治气,或治血,或并治,谨守病机,配以 理气活络、化痰开窍、搜风祛湿、温阳济肾诸法。指出 “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二方,一治元气脾胃之虚 一治肾水真阴之弱,若病人素禀虚弱者,或久病不愈 者,或误服攻击之过者,又非外中于风者,悉宜此二方 兼而济之,乃王道平和之剂,能收万全之功也。”《医 贯》(1620?)也赞成气虚或真阴虚的发病观,治疗以 益气、养阴。《寿世保元》(1615)则主张扶正祛邪, 内外同治,因地制宜
5)阴亏内热生风论。《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1620?)认为中风系“内虚暗风” 。由阴亏内热、热极 生风所致,非外风。指出治痰先清火,清火先养阴。 明清以降,不少医家赞成抓住主要病机辨证论治, 不再局限于一方一法。例如《万病回春》(1587)主张 随机应变,或治气,或治血,或并治,谨守病机,配以 理气活络、化痰开窍、搜风祛湿、温阳济肾诸法。指出 : “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二方,一治元气脾胃之虚 ,一治肾水真阴之弱,若病人素禀虚弱者,或久病不愈 者,或误服攻击之过者,又非外中于风者,悉宜此二方 兼而济之,乃王道平和之剂,能收万全之功也。 ”《医 贯》(1620?)也赞成气虚或真阴虚的发病观,治疗以 益气、养阴。《寿世保元》(1615)则主张扶正祛邪, 内外同治,因地制宜
关于中风的预防,《万病回春》建议服愈风汤、 天麻丸、竹沥枳术丸、搜风顺气丸。《寿世保元》建 议早晨服六味地黄丸,或八味丸,傍晚服竹沥枳术丸 ,或搜风顺气丸。而王清任则建议用补阳还五汤。 有关中风的预后,“若遗尿手撒,口开鼻鼾者不 治。”而中风“痰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用掐穴 位及夺命通关散搐鼻,“有嚏可治,无嚏不治”。( 《寿世保元》)
关于中风的预防,《万病回春》建议服愈风汤、 天麻丸、竹沥枳术丸、搜风顺气丸。《寿世保元》建 议早晨服六味地黄丸,或八味丸,傍晚服竹沥枳术丸 ,或搜风顺气丸。而王清任则建议用补阳还五汤。 有关中风的预后, “若遗尿手撒,口开鼻鼾者不 治。 ”而中风“痰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 ,用掐穴 位及夺命通关散搐鼻, “有嚏可治,无嚏不治” 。( 《寿世保元》)
这样的素材是很多的。各自的利弊如何,适应症 如何,疗效如何,要求比较与评价。 由此还涉及两个问题: 1)当代中医临床发展起来的中风治法; 2)当代西医实验和临床发展起来的中风治法。 要不要吸收?尤其是当代西医的诊断、治疗方法 如何对待?是不是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备,没有了发展 余地,真正了解与否?有没有在传统文献方法基础上 发展,有没有在所有当代中西医基础上发展?如何发 展? 这些是需要考虑的
这样的素材是很多的。各自的利弊如何,适应症 如何,疗效如何,要求比较与评价。 由此还涉及两个问题: 1)当代中医临床发展起来的中风治法; 2)当代西医实验和临床发展起来的中风治法。 要不要吸收?尤其是当代西医的诊断、治疗方法 如何对待?是不是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备,没有了发展 余地,真正了解与否?有没有在传统文献方法基础上 发展,有没有在所有当代中西医基础上发展?如何发 展? 这些是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