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资料 1“外连衡…是与“内立法度…相对而言 的,其实是后来的政策。张仪相秦在孝公死后 十年,即惠文王十年(前328年) 由此:史论叙史不同史传,重在“意会”而 不在“实录”。 2“于是秦人拱手…据《史记魏世家》“三十 年(孝公22年,即公元前340年)秦将商 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东地至 河。”“秦惠文王八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 此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例子
补充资料 • 1“外连衡……”是与“内立法度……”相对而言 的,其实是后来的政策。张仪相秦在孝公死后 十年,即惠文王十年(前328年) • [由此:史论叙史不同史传,重在“意会”而 不在“实录”。] • 2“于是秦人拱手……”据《史记魏世家》“三十 一年(孝公22年,即公元前340年)…秦将商 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东地至 河。”“秦惠文王八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 • [此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例子]
魏惠王沒有聽從張儀的意見,在齊、楚、燕、趙、韓等國 的支持下,於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趕走張儀,以公孫 衍為魏相。次年,公孫衍發動魏、楚、燕、趙、韓五國第 次合纵,以楚懷王為縱長,被秦使诈擊潰。 游說家蘇秦識破了秦的陰謀,勸告齊閔王放棄帝號,發動 合縱,會合燕、韓、魏、趙等五國軍隊,於周赧王二十八年 (前287年)聯合政秦,秦被迫割地給魏、趙以求和。“秦兵 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長平戰後,秦軍乘勢包圍趙都邯郢。秦軍的殘殺,激起了 趙人的義憤和別國的恐懼,魏信陵君、楚春申君、率軍與趙 軍內外夾攻,大敗秦軍于河外。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軍攻魏,奪其酸棗等二十城, 設東郡,又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趙、魏、韓 等國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合縱對秦的軍事進攻,還用反間 計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 上述史实可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 也就说明史论叙史与史传的不同
魏惠王沒有聽從張儀的意見,在齊、楚、燕、趙、韓等國 的支持下,於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趕走張儀,以公孫 衍為魏相。次年,公孫衍發動魏、楚、燕、趙、韓五國第一 次合纵,以楚懷王為縱長,被秦使诈擊潰。 游說家蘇秦識破了秦的陰謀,勸告齊閔王放棄帝號,發動 合縱,會合燕、韓、魏、趙等五國軍隊,於周赧王二十八年 (前287年)聯合政秦,秦被迫割地給魏、趙以求和。“秦兵 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 長平戰後,秦軍乘勢包圍趙都邯鄲。秦軍的殘殺,激起了 趙人的義憤和別國的恐懼,魏信陵君、楚春申君、率軍與趙 軍內外夾攻,大敗秦軍于河外。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軍攻魏,奪其酸棗等二十城, 設東郡,又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趙、魏、韓 等國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合縱對秦的軍事進攻,還用反間 計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 [上述史实可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 也就说明史论叙史与史传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