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岩体经剥蚀而岀露地表。随着岩体剥蚀卸荷 岩体内的应力随之而变化,但垂直应力o与水平应力o的 变化幅度不同。假定剥蚀厚度为h,则上述P点处的o和 n分别变为 ovY(h+)-yho=yh nY(h+h)u(1-)×yh=yh(1-2u)/(1-)×yh 原始地面 A系 现地表面 十 XxX 十 十 口P +十 ++十
此后,岩体经剥蚀而出露地表。随着岩体剥蚀卸荷, 岩体内的应力随之而变化,但垂直应力σv与水平应力σh的 变化幅度不同。假定剥蚀厚度为h0,则上述P点处的 σv和 σh 分别变为: σv=γ(h0+h)-γh0=γh σh=γ(h0+h)-μ/(1-μ) × γh0=γh-((1-2μ)/(1-μ))×γh0 (a)
1020304.05.0MPa 20 1-2 ,=mh+ Pho 40 60 80 图2-9卸荷作用对侵入岩体内应力形成的影响
可见地表卸荷在增大侵入岩体内水平应力方面起了重 要作用。但卸荷作用在岩体内造成的高水平应力不具方向 性,即σ=σ,所以与构造作用造成的各向不等的高水平应 力区区别明显。 22,2岩体内自由临空面附近的应力重分布及应力 集中作用 岩体内自由临空面附近的应力重分布及应力集中作用 是促使岩体内应力状态复杂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关雪香体内的自由临空面包括地表的和地下的两类,前者 要是地表水流的切割造成的;而后者则与各种成因的地 下洞穴的形成有关
可见地表卸荷在增大侵入岩体内水平应力方面起了重 要作用。但卸荷作用在岩体内造成的高水平应力不具方向 性,即σ x =σ y,所以与构造作用造成的各向不等的高水平应 力区区别明显。 2.2.2 岩体内自由临空面附近的应力重分布及应力 集中作用 岩体内自由临空面附近的应力重分布及应力集中作用 是促使岩体内应力状态复杂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岩体内的自由临空面包括地表的和地下的两类,前者 主要是地表水流的切割造成的;而后者则与各种成因的地 下洞穴的形成有关
河谷下切所引起的应力变 化有以下几条规律: (1)主应力方向在河谷临空 面附近发生明显的变化:最大 主应力与临空面近于平行,而 ++十 最小主应力则与之近于垂直。 口二可 (2)最大主应力由内向外逐 渐增大,至临空面达到最大值 ++⊕+ +++6 而最小主应力则恰好相反即 由内向外逐渐减少,至临空面 处变为零,有时甚至出现拉应 ++++田+ 力。与此相联系,剪应力在临 图2-11侵蚀河谷附近自重应力场的变化 (据謬勒,1969) 空面附近,特别是在下部坡脚帛 载的情况;(中)有预荷载的情况 处,显著增大。 新产生的卸荷隙,3一应力插球体, 4-相当于5MN/m2的应力
◼ 河谷下切所引起的应力变 化有以下几条规律: ◼ ⑴主应力方向在河谷临空 面附近发生明显的变化:最大 主应力与临空面近于平行,而 最小主应力则与之近于垂直。 ◼ ⑵最大主应力由内向外逐 渐增大,至临空面达到最大值, 而最小主应力则恰好相反,即 由内向外逐渐减少,至临空面 处变为零,有时甚至出现拉应 力。与此相联系,剪应力在临 空面附近,特别是在下部坡脚 处,显著增大
15.162 23599 15.162 32035 .“40472 3.529 32035 40472 锦屏河谷下切后最大主应力分布
锦屏河谷下切后最大主应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