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日本和“四小龙”的关键产业与发展阶段韩国日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新加坡60年代和60年代初纺织1900—3050年代50年代初70年代70年代再次50年代至服装、成衣50年代60年代60年代60年代至60年代至玩具、表、鞋70年代70年代炼制60年代初(推动)60年代末钢铁50年代至60年代70年代初(推动)60年代末至化工60年代至70年代70年代造船60年代至70年代70年代70年代末电子70年代80年代70年代至80年代汽车70年代至80年代80年代80年代电脑与半导体80年代末70年代末银行与金融80年代至80年代16
16
6.1.3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筱原两基准理论1957年,筱原三代平在规划日本产业结构的时候,提出了选择优先发展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后来被称为选择主导产业的“筱原两基准”。“筱原两基准”成为日本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日:筑摩书房1976,30-32,17
17 6.1.3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筱原两基准理论 1957年,筱原三代平在规划日本产业结 构的时候,提出了选择优先发展产业的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后来被称为 选择主导产业的 “筱原两 基准” 。 “筱原两基准”成为日本政府制定产业 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筱原三代平. 产业结构论[M].日:筑摩书房1976,30-32)
6.1.3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2)赫希曼的产业关联基准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首先发展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这一基准的含义:政府应选择那些关联效应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个观点对日本及其他一些发展小国家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38-42)18
18 6.1.3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2)赫希曼的产业关联基准 20 世 纪 50 年 代 中 期 ,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A.O.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 出了发展中国家应首先发展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 这一基准的含义:政府应选择那些关联效应高的产业 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以带 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这个观点对日本及其他一些发展小国家主导产业的选 择和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艾伯特·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38- 42)
6.1.3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3)国内学者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郭克莎在研究我国现阶段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时借鉴罗斯托和赫希曼的思想,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6个基准:增长潜力(主要是需求收入弹性)就业功能带动效应(产业关联)生产率上升率技术密集度可持续发展性(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3(2) :5-14)19
19 6.1.3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3)国内学者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郭克莎在研究我国现阶段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时, 借鉴罗斯托和赫希曼的思想,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 6个基准: 增长潜力(主要是需求收入弹性) 就业功能 带动效应(产业关联) 生产率上升率 技术密集度 可持续发展性 (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 中国工业经济,2003 (2):5-14)
6.1.3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3)国内学者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魏敏、李国平在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和选择方法时,借鉴筱原两基准和赫希曼的思想,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4个基准区域比较优势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产业关联度魏敏,李国平,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1):47-52)20
20 6.1.3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3)国内学者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魏敏、李国平在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 和选择方法时,借鉴筱原两基准和赫希曼的 思想,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4个基准: 区域比较优势 需求收入弹性 生产率上升率 产业关联度 魏 敏,李国平,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工 业经济,2004(1):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