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在一起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的发展,始终会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面。了解了创新是采用此前未 曾用过的知识,满足现在不能满足的需求和现代设计的竞争属性,就会懂得当人们使得计算机能够代替人 去解决某一类问题(注意:这是一类人已经会解决的问题)后,立刻会产生解决该计算机还不能解决问题 的需求,人也立刻就会去设计一个新的计算机来满足过去不能实现的需求。另外计算机和人一样,只有受 “教有”以后才能够工作。而能够“教有”计算机的人,自己又必须先受教有,成功使计算机受到教有以 后,也会提出如何使计算机更容易教有和用更新的知识教有计算机的需要。如果把人的需求和满足需求所 依赖的知识看成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承认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昨天是先进的知识,今 天就是众所周知的知识,明天也许会变成需要更新的知识,那么计算机能力的进步始终要比人的能力进步 慢上一拍。也就是说,人的头脑里存储的东西也许远远不如计算机,从已经得到的材料归纳出过去不知道 的规律,也不如计算机,但是人对于新东西,总是比计算机学得快,先掌握。人不可能把自己不知道的东 西存到计算机中让它工作。计算机与人对奔,实际上仍旧是人与人的对奔,只不过前面这个“人”躲在计 算机后面。许多文献都讲了计算机不能代替或排斥人类专家这类的话,但是他们都没有讨论为什么计算机 不能代替或排斥人类专家,也没有讲清楚计算机在哪些方面不能代替和排斥人类专家。书里研究的都是计算 机怎么代替人,以及如何将人的介入“减少到最低程度”。于是产生一个问题:当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越来 越发展,人究竞是必须更聪明还是可以更笨了?人必须更勒快了还是可以更懒了?人还需要做什么和可以 做什么?这样讲,一点没有轻视计算机或排斥计算机的意思。计算机技术在设计上的应用,在减轻人的脑 力劳动上,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正在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各种先进软 件工具的应用,始终是设计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不过要保持清醒头脑,记住本书给出的关于创新的界定, 记住人在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人在设计而不是计算机在设计。一个软件公司的董事长说过,我们 开发软件的原则是尽可能把软件做成傻瓜型的。但是使用这些软件的设计师是不是可以是傻瓜呢?而培养 设计师,是不是也只要培养会用傻瓜软件的傻瓜就可以了? 人工智能,不论是研究智能的本质、机理或是它的应用,不等同于知识本身,正如专家系统不等同于 专家知识一样。知识总是人工智能运行的基础,所以知识获取永远是不可取代的命题。现代设计中的知识 获取不同于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获取,范围更为广泛,操作也更为复杂。知识是不能创造的,只能从观察客 观事物的现象和行为来认识和得到它。人工智能在知识获取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比较常见的如数据的 自动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判断和知识发现。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完成知识获取的全部任务,因为还需 要各种专门的装备和技术,同样也需要系统的设计。为某特定目的开发的人工智能知识获取系统,人工智 能并不是其中的全部,而集成在里面的人工智能也是由人设计的,为此也需要获取新知识以实现已有系统 不具备的性能,还没有见到仅仅由人工智能开发出来的人工智能知识获取系统。退一步用一个更筒单的例 子比喻,一个能够熟练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人面对一个他不熟悉的对象,不一定能够立刻成功做出应力 场分析或者温度场分析,因为他必须了解对象实际工作情况,然后才能决定力或温度的边界条件,有时甚 至需要经过复杂的知识获取过程,才能够掌握正确的边界条件。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自动剖分单元,还不 能代替人确定所有问题的边界条件,也许有一天它能够确定某一类型问题的边界条件,必然又会产生另一 类新型问题的边界条件是它所不能够确定的。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这里面也包括大量计算机技术,是现时代的特征,对于依赖分布式资源 环境的现代设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过程基本上是一个信息和知识流动的过程,与加工是物流过程 不同,主要或者完全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互联网和相关的支持工具,是分布式资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设计竞争的焦点看,率先引入最新技术,最短研发周期和最小研发成本,综合三方面的解决方案就是尽 可能利用分布式资源环境,网络技术就是分布式资源环境的基础。曾经有中国贵州的设计师抱怨,贵州地 处内地,信息不通,很难与沿海竞争。如果他真正理解和应用了现代设计对分布式资源环境依赖的属性, 他就不会有这样想法。因为在贵州上互联网和在上海上互联网去获取一项服务,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 13
13 织在一起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的发展,始终会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面。了解了创新是采用此前未 曾用过的知识,满足现在不能满足的需求和现代设计的竞争属性,就会懂得当人们使得计算机能够代替人 去解决某一类问题(注意:这是一类人已经会解决的问题)后,立刻会产生解决该计算机还不能解决问题 的需求,人也立刻就会去设计一个新的计算机来满足过去不能实现的需求。另外计算机和人一样,只有受 “教育”以后才能够工作。而能够“教育”计算机的人,自己又必须先受教育,成功使计算机受到教育以 后,也会提出如何使计算机更容易教育和用更新的知识教育计算机的需要。如果把人的需求和满足需求所 依赖的知识看成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承认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昨天是先进的知识,今 天就是众所周知的知识,明天也许会变成需要更新的知识,那么计算机能力的进步始终要比人的能力进步 慢上一拍。也就是说,人的头脑里存储的东西也许远远不如计算机,从已经得到的材料归纳出过去不知道 的规律,也不如计算机,但是人对于新东西,总是比计算机学得快,先掌握。人不可能把自己不知道的东 西存到计算机中让它工作。计算机与人对弈,实际上仍旧是人与人的对弈,只不过前面这个“人”躲在计 算机后面。许多文献都讲了计算机不能代替或排斥人类专家这类的话,但是他们都没有讨论为什么计算机 不能代替或排斥人类专家,也没有讲清楚计算机在哪些方面不能代替和排斥人类专家。书里研究的都是计算 机怎么代替人,以及如何将人的介入“减少到最低程度”。于是产生一个问题:当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越来 越发展,人究竟是必须更聪明还是可以更笨了?人必须更勤快了还是可以更懒了?人还需要做什么和可以 做什么?这样讲,一点没有轻视计算机或排斥计算机的意思。计算机技术在设计上的应用,在减轻人的脑 力劳动上,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正在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各种先进软 件工具的应用,始终是设计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不过要保持清醒头脑,记住本书给出的关于创新的界定, 记住人在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人在设计而不是计算机在设计。一个软件公司的董事长说过,我们 开发软件的原则是尽可能把软件做成傻瓜型的。但是使用这些软件的设计师是不是可以是傻瓜呢?而培养 设计师,是不是也只要培养会用傻瓜软件的傻瓜就可以了? 人工智能,不论是研究智能的本质、机理或是它的应用,不等同于知识本身,正如专家系统不等同于 专家知识一样。知识总是人工智能运行的基础,所以知识获取永远是不可取代的命题。现代设计中的知识 获取不同于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获取,范围更为广泛,操作也更为复杂。知识是不能创造的,只能从观察客 观事物的现象和行为来认识和得到它。人工智能在知识获取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比较常见的如数据的 自动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判断和知识发现。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完成知识获取的全部任务,因为还需 要各种专门的装备和技术,同样也需要系统的设计。为某特定目的开发的人工智能知识获取系统,人工智 能并不是其中的全部,而集成在里面的人工智能也是由人设计的,为此也需要获取新知识以实现已有系统 不具备的性能,还没有见到仅仅由人工智能开发出来的人工智能知识获取系统。退一步用一个更简单的例 子比喻,一个能够熟练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人面对一个他不熟悉的对象,不一定能够立刻成功做出应力 场分析或者温度场分析,因为他必须了解对象实际工作情况,然后才能决定力或温度的边界条件,有时甚 至需要经过复杂的知识获取过程,才能够掌握正确的边界条件。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自动剖分单元,还不 能代替人确定所有问题的边界条件,也许有一天它能够确定某一类型问题的边界条件,必然又会产生另一 类新型问题的边界条件是它所不能够确定的。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这里面也包括大量计算机技术,是现时代的特征,对于依赖分布式资源 环境的现代设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过程基本上是一个信息和知识流动的过程,与加工是物流过程 不同,主要或者完全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互联网和相关的支持工具,是分布式资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设计竞争的焦点看,率先引入最新技术,最短研发周期和最小研发成本,综合三方面的解决方案就是尽 可能利用分布式资源环境,网络技术就是分布式资源环境的基础。曾经有中国贵州的设计师抱怨,贵州地 处内地,信息不通,很难与沿海竞争。如果他真正理解和应用了现代设计对分布式资源环境依赖的属性, 他就不会有这样想法。因为在贵州上互联网和在上海上互联网去获取一项服务,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提供信息流动的条件与信息或知识本身是不同的范畴。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创造和提供 信息流动的条件,但是不能理解为已经解决了信息和更高层次的知识获取问题,后者是由另外一些学科领 域中的规律支配。这是高速公路和公路上的车的关系。没有路,当然就跑不了车,有了路,并不等同于路 上有车。大规模投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就是仅仅注意了路而没有同时注意车 从什么地方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一个热点,后者也是从国外引进的。由于前面讲 过的种种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先进制造技术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先进加工技术。加工依赖的主要是装备而不 仅仅是信息和知识,除了用很多钱去买昂贵的装备,又引进许多软件用计算机把它们集成起来,或者管理 起来,使得中国更加具备一个世界车间的资质,却没有解决产品设计竞争取胜的问题,当然也就不可能仅 仅靠这个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另外一方面,也有不少人研究关于通过网络将加工装备集成起来,提高装 备的使用效率和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阳。加工终究是一个以物流为主的过程,虽然可以利用各地的优势来 最有效地完成加工任务,但是任何一个待加工部件一旦投料,它就只能通过物流系统辗转传送到达最终目 的地,互联网是完成不了这个任务的。在这里,信息传递是相对次要的任务。所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基 本上是在一个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和加工管理的系统。设计则不然,它是在虚拟中进行的,它的原料和产品 都是由信息构成,都是知识。所谓分布式资源环境实际上是分布式智力资源环境的简称,在这个环境中, 所有设计实体和智力资源单元之间交换的都是信息或由信息构成的知识,知识服务的请求方发布的是信息, 知识服务提供方提供的是信息或者知识。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传递,连同信息和知识在设计 实体和智力资源单元内部的流动,构成了现代设计的基本模式。可惜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人没有把 注意力放在制造业的设计竞争上,研究管理的人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管理设计的竞争上。如果说竞争是现代 设计思想产生的动力,网络技术就是现代设计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当然,还是需要再一次强调,网络技 术不是设计所需要的知识也不是知识获取所依赖的资源,它们之间是路和车的关系。 这一章里,讨论的主要是与创新和设计的关系,包括为什么要创新?什么是设计?为什么称为现代设 计?讨论了现代设计的三个重要属性:竞争性、以知识为基础和以新知识获取为中心和对分布式资源环境 的依赖性。讨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程和当前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讨论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和文化当中 的一些缺失。讨论了设计竞争在制造业竞争中的地位,讨论了设计中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也讨论了设 计中网络技术和知识的关系,即路和车的关系。需要再次强调,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都是近年才为人注 意的命题,因此本书后续各章中,因为作者不同,对一个问题不同作者有时会有不同的说法。正因为看到 这是一个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过程,本书接受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是提醒读者自己去思考这些不同说法。 参考文献 [1]朱高峰主编.中国制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孙晔飞,陈娜.江南制造局的前世今生(J/0L).(2005-11-21)[2007-7-4]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11/21/concent_3810490.htm. [3]Jason Dedrick,Kenneth L.Kraemer,Greg Linden.Capturing value in a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 A comparis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Irvine,CA:Personal Computing Industry Center. 2007: http://www.itif.org/files/KraemerValueReport.pdf,2007. [4]Robert Koopman,Zhi Wang,Shang-Jin Wei.The Myth of "Made in China".Wednesday,June 10, 2009: http://experts.foreignpolicy.com/posts/2009/06/10/chinese_exports are_not_exactly_chinese 14
14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提供信息流动的条件与信息或知识本身是不同的范畴。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创造和提供 信息流动的条件,但是不能理解为已经解决了信息和更高层次的知识获取问题,后者是由另外一些学科领 域中的规律支配。这是高速公路和公路上的车的关系。没有路,当然就跑不了车,有了路,并不等同于路 上有车。大规模投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就是仅仅注意了路而没有同时注意车 从什么地方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一个热点,后者也是从国外引进的。由于前面讲 过的种种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先进制造技术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先进加工技术。加工依赖的主要是装备而不 仅仅是信息和知识,除了用很多钱去买昂贵的装备,又引进许多软件用计算机把它们集成起来,或者管理 起来,使得中国更加具备一个世界车间的资质,却没有解决产品设计竞争取胜的问题,当然也就不可能仅 仅靠这个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另外一方面,也有不少人研究关于通过网络将加工装备集成起来,提高装 备的使用效率和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16]。加工终究是一个以物流为主的过程,虽然可以利用各地的优势来 最有效地完成加工任务,但是任何一个待加工部件一旦投料,它就只能通过物流系统辗转传送到达最终目 的地,互联网是完成不了这个任务的。在这里,信息传递是相对次要的任务。所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基 本上是在一个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和加工管理的系统。设计则不然,它是在虚拟中进行的,它的原料和产品 都是由信息构成,都是知识。所谓分布式资源环境实际上是分布式智力资源环境的简称,在这个环境中, 所有设计实体和智力资源单元之间交换的都是信息或由信息构成的知识,知识服务的请求方发布的是信息, 知识服务提供方提供的是信息或者知识。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传递,连同信息和知识在设计 实体和智力资源单元内部的流动,构成了现代设计的基本模式。可惜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人没有把 注意力放在制造业的设计竞争上,研究管理的人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管理设计的竞争上。如果说竞争是现代 设计思想产生的动力,网络技术就是现代设计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当然,还是需要再一次强调,网络技 术不是设计所需要的知识也不是知识获取所依赖的资源,它们之间是路和车的关系。 这一章里,讨论的主要是与创新和设计的关系,包括为什么要创新?什么是设计?为什么称为现代设 计?讨论了现代设计的三个重要属性:竞争性、以知识为基础和以新知识获取为中心和对分布式资源环境 的依赖性。讨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程和当前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讨论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和文化当中 的一些缺失。讨论了设计竞争在制造业竞争中的地位,讨论了设计中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也讨论了设 计中网络技术和知识的关系,即路和车的关系。需要再次强调,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都是近年才为人注 意的命题,因此本书后续各章中,因为作者不同,对一个问题不同作者有时会有不同的说法。正因为看到 这是一个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过程,本书接受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是提醒读者自己去思考这些不同说法。 参考文献 [1] 朱高峰主编. 中国制造[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孙晔飞,陈娜. 江南制造局的前世今生(J/OL). (2005-11-21)[2007-7-4].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11/21/concent_3810490.htm. [3] Jason Dedrick, Kenneth L. Kraemer, Greg Linden.Capturing value in a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 A comparis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Irvine, CA: Personal Computing Industry Center. 2007: http://www.itif.org/files/KraemerValueReport.pdf, 2007. [4] Robert Koopman, Zhi Wang, Shang-Jin Wei. The Myth of "Made in China". Wednesday, June 10, 2009: http://experts.foreignpolicy.com/posts/2009/06/10/chinese_exports_are_not_exactly_chinese
[5]张鄂.现代设计方法.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6]谢友柏.产品的性能特征与现代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26-32. [7]谢友柏.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4,40(④):1-9. [8]Grabowski H.Preface[C]//Grabowski H.Universal Design Theory.Aachen:Shaker Verlag GmbH. 1998:1. [9]苏NP.公理设计[M].谢友柏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10]Committee on Advance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s.Advance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s:Phase 1.Achieving the Vision [R].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11]Committee on Advance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et at.Advance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Phase 2.Design in the New Millennium [R].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 [12]PTC.Collaborative Design Chain Management-The Next Wave of Opportunity for B2B Trading Exchanges[J/OL]//Windchill Netmarkets White Paper.http://www.ptc.com [13]James Grier Miller.Living systems [M].Colorado: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1995. [14]谢友柏.知识服务一互联网上合作设计的基础[J].中国机械工程,2002,13(4):290-297. [15]余形鹰.信息化概念和意义探究[oL].[2004-9-14]http:/ww.ee-forum.org/xxhgn.htm [16]张曙.分散网络化制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5
15 [5] 张鄂.现代设计方法.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6] 谢友柏. 产品的性能特征与现代设计[J]. 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26-32. [7] 谢友柏. 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04, 40(4):1-9. [8] Grabowski H. Preface[C]//Grabowski H. Universal Design Theory. Aachen: Shaker Verlag GmbH, 1998:1. [9] 苏 N P. 公理设计[M]. 谢友柏等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10] Committee on Advance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s. Advance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s: Phase 1, Achieving the Vision [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 [11] Committee on Advance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et at. Advance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Phase 2, Design in the New Millennium [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 [12] PTC. Collaborative Design Chain Management—The Next Wave of Opportunity for B2B Trading Exchanges[J/OL]//Windchill Netmarkets White Paper. http://www.ptc.com [13] James Grier Miller. Living systems [M]. Colorado: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1995. [14] 谢友柏. 知识服务 — 互联网上合作设计的基础[J]. 中国机械工程, 2002, 13(4): 290-297. [15] 余彤鹰. 信息化概念和意义探究[OL]. [2004-9-14] http://www.ee-forum.org/xxhgn.htm [16] 张曙.分散网络化制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第二章 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 1.1创新和问题意识 现代设计中不论是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产品,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培养创新 能力要做到:营造创新氛围,捕捉创新”火花”,培养创新意识,积极诱导创新:既要“异想天 开”,又要实事求是。但目前在中国的大学中,创新氛围不浓,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考试 中没有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没有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学校的创新活动有限。为了营造良好 的创新氛围,必须让学生有创新任务可做,从不良习惯中摆脱出来,投入到创新性的思考、 研究和学习当中,把创新当作自己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明白创新无处不在,从而为社会培养 有创新活力的人才。 下面是2009年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最佳发明: 1)战神I-X火箭是美国宇航局为了代替航天飞机而开发的新一代载人火箭“战神 I(Ares I)”的实验火箭。战神火箭非常高,不过显得比较纤细。“战神I-X”火箭将达到327 英尺高(将近100米)。在发射实验中,“战神I-X”火箭将安装上“猎户座”飞船的模型, 测试硬件和软件的工作情况。美国宇航局在获得这次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2号实 验火箭“战神I-Y”,以验证最终实际载人时的各种数据。最后NASA计划在2013年之前开 发出“战神I”的验证火箭,在2015年发射实际载有宇航员的正式火箭。 图1战神I-X火箭 2)汽车制造商本田(Honda)推出一种新的个人移动装置“Honda U3-X”,这东西看上 去就像杂技里的单轮车。 U3-X是本田汽车推出的一款新型电池驱动个人用交通载具,这款U3-X为单轮车,形状 像数字“8”,只有65厘米,重量不足10公斤,小巧轻便。车手可以通过身体前倾、後倾 和向两侧倾斜调整车子前进方向。该车由锂电池提供动力,每次充电可持续1小时。时速最 高为每小时6公里,和快走的速度差不多。它在未来可能成为最小的交通工具
1 第二章 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 1.1 创新和问题意识 现代设计中不论是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产品,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培养创新 能力要做到:营造创新氛围,捕捉创新"火花",培养创新意识,积极诱导创新;既要"异想天 开",又要实事求是。但目前在中国的大学中,创新氛围不浓,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考试 中没有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没有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学校的创新活动有限。为了营造良好 的创新氛围,必须让学生有创新任务可做,从不良习惯中摆脱出来,投入到创新性的思考、 研究和学习当中,把创新当作自己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明白创新无处不在,从而为社会培养 有创新活力的人才。 下面是 2009 年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最佳发明: 1) 战神 I-X 火箭是美国宇航局为了代替航天飞机而开发的新一代载人火箭“战神 I(Ares I)”的实验火箭。战神火箭非常高,不过显得比较纤细。“战神 I-X”火箭将达到 327 英尺高(将近 100 米)。在发射实验中,“战神 I-X”火箭将安装上“猎户座”飞船的模型, 测试硬件和软件的工作情况。美国宇航局在获得这次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 2 号实 验火箭“战神 I-Y”,以验证最终实际载人时的各种数据。最后 NASA 计划在 2013 年之前开 发出“战神 I”的验证火箭,在 2015 年发射实际载有宇航员的正式火箭。 图 1 战神 I-X 火箭 2) 汽车制造商本田(Honda)推出一种新的个人移动装置“Honda U3-X”,这东西看上 去就像杂技里的单轮车。 U3-X 是本田汽车推出的一款新型电池驱动个人用交通载具,这款 U3-X 为单轮车,形状 像数字“8”,只有 65 厘米,重量不足 10 公斤,小巧轻便。车手可以通过身体前倾、後倾 和向两侧倾斜调整车子前进方向。该车由锂电池提供动力,每次充电可持续 1 小时。时速最 高为每小时 6 公里,和快走的速度差不多。它在未来可能成为最小的交通工具
图2U3-X 3)艾滋病疫苗 处女型B 记纪性B量脑 小结帽 明区 与其源和力 真的官帽整 →© 与其和力医的 户等大小的B面物 新转化的目侧服 镜助性T难留 图3艾滋病疫苗 82 图4碳足迹 4)碳足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指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这 个概念以形象的“足迹”为比喻,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天空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 自己的痕迹。碳足迹涉及许多因素,许多网站提供了专门的“碳足迹计算器”,只要输入相 关情况,就可以计算你某种活动的碳足迹,也可以计算你全年的碳足迹总量。碳足迹越大, 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2
2 图 2 U3-X 3)艾滋病疫苗 图 3 艾滋病疫苗 图 4 碳足迹 4)碳足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指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这 个概念以形象的“足迹”为比喻,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天空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 自己的痕迹。碳足迹涉及许多因素,许多网站提供了专门的“碳足迹计算器”,只要输入相 关情况,就可以计算你某种活动的碳足迹,也可以计算你全年的碳足迹总量。碳足迹越大, 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