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目标∷: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重点)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和线索,领悟“爸爸花儿落了”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难点) 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 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 点。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2001年12月2日病逝,享年83岁。作品有:处 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此外 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三、背景资料 《城南旧事》: 写的是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 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 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 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 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 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 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 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 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 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 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 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四、学生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读音,理解词语意思,提前完成《基础训练册》前三题。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画出自然段序号,给课文做批注。 3整体感知 ①课文写了爸爸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②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具体有哪些影响 4思悟: ①文中对“爸爸”的回忆都是由什么引发的?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方面的例子。理解“爸 爸的花儿落了”的双重含义。 ②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结合“毕 业典礼这条线索,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把全文整理为三个部分一 理清课文脉络。 五、同步阅读 导读小语:文章将“我”深爱父亲,但又怕丢面子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细腻真切,令人 过目难忘。生活所迫,父亲不得不到学校拾馒头,为儿子着想,他选择了冒着风雪在教室 外听家长会的内容。一位挚爱儿子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震撼人心
- 6 - 1.知识目标::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重点)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和线索,领悟“爸爸花儿落了”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难点) 二、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 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坂,3 岁随父母返台,5 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 点。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2001 年 12 月 2 日病逝,享年 83 岁。作品有:处 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此外, 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三、背景资料: 《城南旧事》: 写的是 20 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 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 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 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 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 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 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 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 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 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 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 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四、学生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读音,理解词语意思,提前完成《基础训练册》前三题。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画出自然段序号,给课文做批注。 3.整体感知: ①课文写了爸爸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②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具体有哪些影响。 4.思悟: ①文中对“爸爸”的回忆都是由什么引发的?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方面的例子。理解 “爸 爸的花儿落了”的双重含义。 ②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结合“毕 业典礼这条线索,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把全文整理为三个部分—— 理清课文脉络。 五、同步阅读: 导读小语:文章将“我”深爱父亲,但又怕丢面子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细腻真切,令人 过目难忘。生活所迫,父亲不得不到学校拾馒头,为儿子着想,他选择了冒着风雪在教室 外听家长会的内容。一位挚爱儿子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震撼人心
《拾馒头的父亲》邓为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 还都不知道那个在学校里拾馒头的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次他来时,我就 离得远远的 但在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着。终于有一天,我对 父亲说:“爹,您就别去了,叫人家知道了,会嘲笑我的……” 父亲一下子静下来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 “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啊。” 顷刻间,我的泪就落了下来。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您的,可您偏偏是在我们 学校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 那年冬天,期末考试时,我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几篇文章,一下子“声名 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当别 人知道那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漫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讲了 要开家长会的事,又说:“爹,您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您病了。”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冒着风雪来到学校。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 呆呆的,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您为何偏偏是个农民,又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啊!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 正站在教室外面认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雪。我的眼泪刷地 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 接着病掌声雷动 3.丑小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安徒生的生平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能力目标:分析丑小鸭的形象,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情感目标:领会本文对读者的启示: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 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 追求 、作者简介: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Heinz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丹麦作家。 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父亲是个穷鞋匠,曾志愿服役,抗击拿 破仑·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后于1816年病故。当洗衣工的母亲不久即改嫁。安徒生从小 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 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 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从此开始学习写作,但写的剧本完全不适宜于演出,没有为剧院所 采用。1822年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这 年他写了《青年的尝试》一书,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尔特的笔名发表。这个笔名包
- 7 - 《拾馒头的父亲》邓为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 还都不知道那个在学校里拾馒头的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次他来时,我就 离得远远的。 但在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着。终于有一天,我对 父亲说:“爹,您就别去了,叫人家知道了,会嘲笑我的……” 父亲一下子静下来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 “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啊。” 顷刻间,我的泪就落了下来。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您的,可您偏偏是在我们 学校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 那年冬天,期末考试时,我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几篇文章,一下子“声名 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当别 人知道那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漫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讲了 要开家长会的事,又说:“爹,您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您病了。”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冒着风雪来到学校。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 呆呆的,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您为何偏偏是个农民,又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啊!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 正站在教室外面认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雪。我的眼泪刷地 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 接着病掌声雷动…… 3.丑小鸭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安徒生的生平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能力目标:分析丑小鸭的形象,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情感目标:领会本文对读者的启示: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 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 追求。 二、作者简介: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einz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丹麦作家。 1805 年 4 月 2 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父亲是个穷鞋匠,曾志愿服役,抗击拿 破仑·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后于 1816 年病故。当洗衣工的母亲不久即改嫁。安徒生从小 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 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1819 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 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从此开始学习写作,但写的剧本完全不适宜于演出,没有为剧院所 采用。1822 年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这 一年他写了《青年的尝试》一书,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尔特的笔名发表。这个笔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