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力求简明形象地体现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二)本书共选取常用汉字五百字(加上释文中提到的通用 字、假借字等共为六百六十多字),每字依次列举甲骨文、金文、小 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七种字体(其中有的已简化,另加简 体字)。生僻罕用的字和上述七体不全的字不选入(只有金文的个 别字用籀文或战国文字代替)。 (三)汉字的各种字体·般都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本书只选 摹其中比较典理或比较常见的一种为例。为避免繁琐,字例不·一 注明出处。 (四)本书对字源的解释,多以文字学家有公认的定论为准; 也有采用或参考某-一家之言的;还有作者自已的一得之见。由于本 书性质和篇幅所限,释文都不加以论证,也想不注明观点来源。 (五)对一些占今义变化较人的字,本书在解释古义时,尽可 能地引用了一些较早的文物或古籍上的词句,作为佐证。 (六)本书正文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多音字以最常见 的读音为准),正文前有笔画索引,以备检索。 3
目 录 前言… 笔索引… 5 正文… 1-500
笔画索引 (按笔画多少和足笔笔形“一…」 丿、一”的次序排列) 〔一)三 284 门 215 一笔 千 97 义 417 〔-〕一 407 工 106 之 468 〔→〕乙 411 土 333 〔-〕尸 300 才 21 马 107 一笔 下 367 卫 347 [ 十 303 兀 447 子 491 丁 64 大 51 女 242 21 万 338 飞 82 七 249 CI)上 289 习 364 277 小 377 马 209 入 281 287 乡 372 八 2 I 39 儿 75 中 166 四笔 九 174 〔丿门千 256 〔一丰 81 56 乞 254 王 39 力 189 川 46 井 172 乃 230 夕 451 天 328 又 431 凡 79 夫 87 及 116 元 447 三笔 〔、)亡 340 无 340,351 5·
节 345 10 凤 85 云专廿 453 水 317 〔六 200 486 见 157 文 350 236 C丿)年 356 方 81 283 239 为 341 艺木 254 斗 68 29 火 ]41 298 户 134 五不太犬区历 1126535199元1数新15 403 心 379 长升天仆化斤氏爪反介从父分公仓 248 〔→)尹 423 136 队 71 167 309. 五笔 462 〔一〕示 308 未 348 尤友车 玉 441 正 167 甘 98 丙 18 戈 102 去 272 切 249 左 500 〔})止 471 月 23 少 290 勿 359 石 304 日 278 欠 258 右 434 日 450 丹 53 戊 358 475 勾 龙 201 内 233 风 1 东 66 6
c!)占 ·461 用 428 吉 44 北 9 旧 176 乐 452 执扬 470 401, 旦 55 句 8 考 182 目 227 187 老 187 且 260 冬 耳 76 田 329 鸟 237 共 111 甲 155 亚 395 申 294 立 臣 31 电 294 必宁 15 再 456 只 143 238 吏 305 央 398 讯 394 西 361 史 305 讫 254 在 24,157 兄 385 永 427 页 406 冉 276 〔)司 319 有 431,431 画 321 弗 89 戌 388 旺 219 出 43 戍 315 囚 268 召 463 成 33 CJ矢 306 圣 299 死 320 生 297 对 心 夹 154 乍 460 驭 443 夷 300,409 禾 128 母 225 划 135 印 424 丝 318 毕 13 丘 266 至 473 仪 417 六笔 〔13贞 465 白 3 〔一)邦 6 此 49 令 199 我 279 光 11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