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1挥发损失 在pH大于7的石灰性土壤上,氮肥作表施,氨的挥发非常迅速。在旱地 土壤20℃下,碳铵一天挥发损失达16%,20天达到50-64.5%,硫铵也达 到51%,尿素与碳铵接近或略低,大约为50%左右。在石灰性水稻田中 硫铵作表施时,氮素损失高达41.5~51.2%6,作基肥混施时也达到 503~544%。氨挥发后进入大气,除少部分被绿色植物吸收外,其余随 风飘起,其主要部分被大气中的尘埃吸附,以干湿沉降物的形式重新回 到地面,其中很大一部分将进入地表水中,增加了水体额外的氮负荷。 6.1.3.2淋溶损失 ·各种铵态氮肥和尿素进入土壤后,只要20天就可完全被硝化转化为硝酸 盐(NO3),硝酸根不能被土壤吸附,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易被灌溉水 和雨水淋溶至还原层。我国各地气候比较复杂,土壤性质各异,淋失量 差别很大。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只有降雨量大于150mm的月份和灌溉 水定额使水下渗超过30cm的土层时,质地轻的土壤才会发生硝态氮淋失。 各地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淋失量为8.5~28.7%。结果将污染地下水源和 部分地面水
• 6.1.3.1 挥发损失 • 在pH大于7的石灰性土壤上,氮肥作表施,氨的挥发非常迅速。在旱地 土壤20℃下,碳铵一天挥发损失达16%,20天达到50~64.5%,硫铵也达 到51%,尿素与碳铵接近或略低,大约为50%左右。在石灰性水稻田中, 硫铵作表施时,氮素损失高达41.5~51.2%,作基肥混施时也达到 50.3~54.4%。氨挥发后进入大气,除少部分被绿色植物吸收外,其余随 风飘起,其主要部分被大气中的尘埃吸附,以干湿沉降物的形式重新回 到地面,其中很大一部分将进入地表水中,增加了水体额外的氮负荷。 • 6.1.3.2 淋溶损失 • 各种铵态氮肥和尿素进入土壤后,只要20天就可完全被硝化转化为硝酸 盐(NO3 -),硝酸根不能被土壤吸附,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易被灌溉水 和雨水淋溶至还原层。我国各地气候比较复杂,土壤性质各异,淋失量 差别很大。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只有降雨量大于150mm的月份和灌溉 水定额使水下渗超过30cm的土层时,质地轻的土壤才会发生硝态氮淋失。 各地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淋失量为8.5~28.7%。结果将污染地下水源和 部分地面水
·61.3.3反硝化脱氮损失 反硝化脱氮作用主要发生在稻田地区。日本脱氮损失30~50%,印度 20~30%,中国1540%。江苏试验结果,水稻田氮损失0~66.1%,平均 16.5~39.4%。脱氮强度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施肥方式、氮磷混 合、农业措施等因素有关。 61.3.4随水流失 ·稻田施用氮素化肥后24小时内排水,损失氮10~20%,尿素大于碳铵, 因为尿素要经过2~3天水解后方转化为铵而被水稻吸收或被土壤胶体吸 附。在有串灌习惯的地区尤为突出。 61.3.5地表径流和冲刷 指水土流失,不仅土壤中的化肥,连同土壤本身也被剥蚀。在严重的 地区,化肥的损失可达100%
• 6.1.3.3 反硝化脱氮损失 • 反硝化脱氮作用主要发生在稻田地区。日本脱氮损失30~50%,印度 20~30%,中国15~40%。江苏试验结果,水稻田氮损失0~66.1%,平均 16.5~39.4%。脱氮强度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施肥方式、氮磷混 合、农业措施等因素有关。 • 6.1.3.4 随水流失 • 稻田施用氮素化肥后24小时内排水,损失氮10~20%,尿素大于碳铵, 因为尿素要经过2~3天水解后方转化为铵而被水稻吸收或被土壤胶体吸 附。在有串灌习惯的地区尤为突出。 • 6.1.3.5 地表径流和冲刷 • 指水土流失,不仅土壤中的化肥,连同土壤本身也被剥蚀。在严重的 地区,化肥的损失可达100%
6.1.4氮污染 氮是蛋白质及其他生命物质的基本组分,植物在富氮的土壤中生长,不 仅能获得较高的产量,而且往往富含蛋白质。但是,植物能从土壤中吸 附过量的硝态氮,特别是在干旱条件下施肥过量的土壤中。含过量硝酸 盐的植物用作动物的青饲料时,会使人类受害 ·在一些农业地区,硝酸盐污染已经成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问题。与 肥料的污染有关,牧场也是硝酸盐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畜牧群的发展 和密度增加所引起的问题更加严重,即使人口少,污染水平仍然很高 在这种地区的河流及水库的污染水平与人口密集及工业区的污染水平相 当。反刍类动物对硝酸盐毒害特别敏感,原因是反刍类动物的胃液是一 种还原介质,含有能使NO3还原成有毒的NO2的细菌 在厌氧条件下,从牧场废物降解产生的氮多数以NH4+形式存在,NH4与 土壤的结合很强,只有小部分是以非交换的NH4+被固定在黏土矿物的晶 格内。NO与土壤的结合较弱,易被水冲走,因此土壤的类型、湿度及 有机物含量都能影响NH3及NO3的产生、变化及分布。 <返回>
• 6.1.4 氮污染 • 氮是蛋白质及其他生命物质的基本组分,植物在富氮的土壤中生长,不 仅能获得较高的产量,而且往往富含蛋白质。但是,植物能从土壤中吸 附过量的硝态氮,特别是在干旱条件下施肥过量的土壤中。含过量硝酸 盐的植物用作动物的青饲料时,会使人类受害。 • 在一些农业地区,硝酸盐污染已经成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问题。与 肥料的污染有关,牧场也是硝酸盐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畜牧群的发展 和密度增加所引起的问题更加严重,即使人口少,污染水平仍然很高。 在这种地区的河流及水库的污染水平与人口密集及工业区的污染水平相 当。反刍类动物对硝酸盐毒害特别敏感,原因是反刍类动物的胃液是一 种还原介质,含有能使NO3 -还原成有毒的NO2 -的细菌。 • 在厌氧条件下,从牧场废物降解产生的氮多数以NH4 +形式存在,NH4 +与 土壤的结合很强,只有小部分是以非交换的NH4 +被固定在黏土矿物的晶 格内。NO3 -与土壤的结合较弱,易被水冲走,因此土壤的类型、湿度及 有机物含量都能影响NH3及NO3 -的产生、变化及分布。 <返回>
62.1土壤磷素的来源 磷的天然源主要来自岩石的风化作用,许多岩石中所含的磷通常 以PO43形态结合至矿物结构中。当岩石发生风化的时候,这些磷 酸盐大量被溶解,变成可被植物利用。发育于不同母岩的土壤其 含磷量也会有明显差异。人为源主要是磷矿废水及施用磷肥。我 国磷肥总产量约300万吨P2O3,其中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占总磷肥 量的98.02%。自然界磷参与沉积循环 622土壤中磷的形态 ·622.1无机态磷 ·土壤中的无杋态磷几乎全部是正磷酸盐,根据其结合的主要阳离 子的性质不同,可把土壤通常存在的磷酸盐化合物分为四个类型:
• 6.2.1 土壤磷素的来源 • 磷的天然源主要来自岩石的风化作用,许多岩石中所含的磷通常 以PO4 3-形态结合至矿物结构中。当岩石发生风化的时候,这些磷 酸盐大量被溶解,变成可被植物利用。发育于不同母岩的土壤其 含磷量也会有明显差异。人为源主要是磷矿废水及施用磷肥。我 国磷肥总产量约300万吨P2O5,其中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占总磷肥 量的98.02%。自然界磷参与沉积循环。 • 6.2.2 土壤中磷的形态 • 6.2.2.1 无机态磷 • 土壤中的无机态磷几乎全部是正磷酸盐,根据其结合的主要阳离 子的性质不同,可把土壤通常存在的磷酸盐化合物分为四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