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藻种的分离培养 为了要进行某种藻类的科学硏究活大量培养,有必要把某种藻类与其他生物 分离。分离培养藻种,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单种培养,即藻类虽只有一种,但还 混杂细菌。另一为纯培养,即不仅藻类只有一种,亦无其它任何生物。纯培养比 较困难,一般的分离培养往往只能做到单种培养。 决定培养哪一种藻类,主要根据培养的目的要求,及某一种类的生物学特征 。藻类的分离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离心法:将混合液用离心机离心,水中不同藻体及细菌就以不同的速度下 沉,因此得以分开。这样将不同时间下从导管底的藻体取出,经镜检选定某种藻 类最多的沉积物,再加清水,继续离心,如此反复就可得到比较单纯的藻体,在 接种相应培养液中培养。该法可消除细菌,并增加纯粹分离的可能性,至少可作 为藻种平板培养的准备工作。另外,在水液中藻体含量较少时,可用此法集中藻 体。但此法不能做到使不同藻类完全分离 稀释法:该法源于中野治房(1933)的方法。用已消毒试管5只,在第 管盛蒸馏水1om,第2~5管都装5,用髙压蒸汽消毒,待冷却后,第1管用滴管 滴入混合藻液Ⅰ~2滴,充分振荡,使均匀稀释。次用消毒吸管,从第1管中吸取 5L滴入第二管中如前振荡,使均匀稀释。以后依次冋样滴入第3~5管,并都充分 均匀稀释。然后把五个已盛乂消毒的琼胶培养基培养皿,加热使之溶解,待冷却 而尚未凝固时,分别滴入五个试管的藻液各一滴,用力振荡,使藻液充分混乳培 养基中。待冷凝后,把五个培养皿放在受着漫射光窗口,一直到出现藻群时为止 在20℃左右时,约10天即出现藻群。用消过毒的白金丝取些藻群,进行琼胶固 体培养基的不通气培养。此过程反复多次,直至得到完全分离的纯藻种群为止。 此法稀释要使用较多容器分组培养,比较麻烦,但较易成功
四、藻种的分离培养 为了要进行某种藻类的科学研究活大量培养,有必要把某种藻类与其他生物 分离。分离培养藻种,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单种培养,即藻类虽只有一种,但还 混杂细菌。另一为纯培养,即不仅藻类只有一种,亦无其它任何生物。纯培养比 较困难,一般的分离培养往往只能做到单种培养。 决定培养哪一种藻类,主要根据培养的目的要求,及某一种类的生物学特征 。藻类的分离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离心法:将混合液用离心机离心,水中不同藻体及细菌就以不同的速度下 沉,因此得以分开。这样将不同时间下从导管底的藻体取出,经镜检选定某种藻 类最多的沉积物,再加清水,继续离心,如此反复就可得到比较单纯的藻体,在 接种相应培养液中培养。该法可消除细菌,并增加纯粹分离的可能性,至少可作 为藻种平板培养的准备工作。另外,在水液中藻体含量较少时,可用此法集中藻 体。但此法不能做到使不同藻类完全分离。 2.稀释法:该法源于中野治房(1933)的方法。用已消毒试管5只,在第一 管盛蒸馏水10mL,第2~5管都装5mL,用高压蒸汽消毒,待冷却后,第1管用滴管 滴入混合藻液1~2滴,充分振荡,使均匀稀释。次用消毒吸管,从第1管中吸取 5mL滴入第二管中如前振荡,使均匀稀释。以后依次同样滴入第3~5管,并都充分 均匀稀释。然后把五个已盛又消毒的琼胶培养基培养皿,加热使之溶解,待冷却 而尚未凝固时,分别滴入五个试管的藻液各一滴,用力振荡,使藻液充分混乳培 养基中。待冷凝后,把五个培养皿放在受着漫射光窗口,一直到出现藻群时为止 。在20℃左右时,约10天即出现藻群。用消过毒的白金丝取些藻群,进行琼胶固 体培养基的不通气培养。此过程反复多次,直至得到完全分离的纯藻种群为止。 此法稀释要使用较多容器分组培养,比较麻烦,但较易成功
3.微吸管法:将水样在载玻片上滴成绿豆粒大小的一些水滴 这样可使每个水滴中有很少生物而便于分离;在解剖镜下用微吸管 (口径小至0.008~0.16mm,圆口,可自行拉制)。将要分离的藻 体吸出,用蒸馏水或平衡矿物质溶液冲洗数次,然后主导成有培养 基的小培养皿中培养,待生长旺盛后,再扩大培养。此法较适用于 能运动的藻类。 4.趋向反应法:利用藻类的特殊趋向性(如向光、向地等) 不同而分离藻体。此过程反复几次就可得到一定纯度的藻体。分离 效果较好,只是不能应用于不运动的藻体 5.平板分离法:在培养液中加入战培养液1.5%的琼胶,加溶 解后,注入培养皿中,加盖后用15磅压力121℃灭菌20分钟,即制 成胶质培养基(也可用硅酸胶和明胶制备)。在琼胶培养基放在 40℃以下的水浴锅内,开改用吸管注入混合藻液,摇匀,使之分散 在培养基平面上。之后,可放在恒温箱内,用荧光灯照射,使藻群 生长。再经镜检,反复此法不断提纯,即可分离出较纯的藻种。 6.固氮蓝藻分离培养法:将一小片藻丝群接种到培养基上, 几天后再用灭菌白金丝挑取生出的新藻丝接种到平板培养基上。这 样经几次分离接种就得到较纯的藻种
3.微吸管法:将水样在载玻片上滴成绿豆粒大小的一些水滴, 这样可使每个水滴中有很少生物而便于分离;在解剖镜下用微吸管 (口径小至0.008~0.16mm,圆口,可自行拉制)。将要分离的藻 体吸出,用蒸馏水或平衡矿物质溶液冲洗数次,然后主导成有培养 基的小培养皿中培养,待生长旺盛后,再扩大培养。此法较适用于 能运动的藻类。 4.趋向反应法:利用藻类的特殊趋向性(如向光、向地等) 不同而分离藻体。此过程反复几次就可得到一定纯度的藻体。分离 效果较好,只是不能应用于不运动的藻体。 5.平板分离法:在培养液中加入战培养液1.5%的琼胶,加溶 解后,注入培养皿中,加盖后用15磅压力121℃灭菌20分钟,即制 成胶质培养基(也可用硅酸胶和明胶制备)。在琼胶培养基放在 40℃以下的水浴锅内,开改用吸管注入混合藻液,摇匀,使之分散 在培养基平面上。之后,可放在恒温箱内,用荧光灯照射,使藻群 生长。再经镜检,反复此法不断提纯,即可分离出较纯的藻种。 6.固氮蓝藻分离培养法:将一小片藻丝群接种到培养基上, 几天后再用灭菌白金丝挑取生出的新藻丝接种到平板培养基上。这 样经几次分离接种就得到较纯的藻种
五、藻种的选择、接种和保存 藻种的选择: 虽然藻类种类较多,但其中仅少数经过人工培养。应该研究 在室外培养其他藻种的可能性和他们生产的潜力,所选择的生 物种应具有下列特征 (1)生长迅速 (2)对极端的温度和辐射条件的耐性范围大 (3)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含量高,或有选择地积累一种特殊的 代谢产物(如甘油); (4)无毒性,且易于收获。 根据系统的要求和特殊的方法,还可有其他要求。 2.接种: 再分离到单纯藻群后,就可接种到培养液中进行培养,进而 移养扩大培养。接种方法有液体接种和干藻接种。前者是将藻 液直接加入培养液中进行搅拌,加入的藻种分量视水温而定, 水温较低(10℃以内)时,多加;约占培养液总量的30~40% 左右,水温适宜时(25~30℃左右),可加5~8%左右。后者 是用干藻的藻体接种,接种量为0.1~0.2%
五、藻种的选择、接种和保存 1.藻种的选择: 虽然藻类种类较多,但其中仅少数经过人工培养。应该研究 在室外培养其他藻种的可能性和他们生产的潜力,所选择的生 物种应具有下列特征: ⑴生长迅速; ⑵对极端的温度和辐射条件的耐性范围大; ⑶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含量高,或有选择地积累一种特殊的 代谢产物(如甘油); ⑷无毒性,且易于收获。 根据系统的要求和特殊的方法,还可有其他要求。 2.接种: 再分离到单纯藻群后,就可接种到培养液中进行培养,进而 移养扩大培养。接种方法有液体接种和干藻接种。前者是将藻 液直接加入培养液中进行搅拌,加入的藻种分量视水温而定, 水温较低(10℃以内)时,多加;约占培养液总量的30~40% 左右,水温适宜时(25~30℃左右),可加5~8%左右。后者 是用干藻的藻体接种,接种量为0.1~0.2%
3.藻种的保存 日藻种分离得到,就要保存好以便在一定的时间内供接 种用。为此,要将藻种消毒,避免其他来源的污染。给以适 当的光照和温度。在液体培养中,为了快速增殖,可用 54001x。再得到良好生长后(1~2周),培养液移到更低的 光照条件(540~11001x),以求缓慢生长及储藏。藻类在琼 脂培养基上接种后的藻种,先给予27001x光照6~7天,直到 得到良好生长,然后移到540~8001x光强的地方。大多数藻 类保存在室温下(15~20℃)即可,少数造中存活需较高温 度 藻种接代一致的频率视物种及贮存条件而不同,单胞藻及 丝状不运动的物种可以每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移种一次,有鞭 毛的物种移种次数要更频繁些。某些藻种曾成功地做到了在 液氮下长期保存
3.藻种的保存: 一旦藻种分离得到,就要保存好以便在一定的时间内供接 种用。为此,要将藻种消毒,避免其他来源的污染。给以适 当的光照和温度。在液体培养中,为了快速增殖,可用 5400lx。再得到良好生长后(1~2周),培养液移到更低的 光照条件(540~1100lx),以求缓慢生长及储藏。藻类在琼 脂培养基上接种后的藻种,先给予2700lx光照6~7天,直到 得到良好生长,然后移到540~800lx光强的地方。大多数藻 类保存在室温下(15~20℃)即可,少数造中存活需较高温 度。 藻种接代一致的频率视物种及贮存条件而不同,单胞藻及 丝状不运动的物种可以每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移种一次,有鞭 毛的物种移种次数要更频繁些。某些藻种曾成功地做到了在 液氮下长期保存
六、管理及采收方法 藻类培养的管理包括培养基养料的补给、光照及温度调节、C2的补 给、搅拌、防污等。在培养过程中,补给的养料,要选择肥效速,并 有持久性,来源较广,价格低廉的种类。一般都以有机肥料为补肥 光照、温度的调节视种类及季节而定。室内照光一般都采用白炽 电灯和荧光管。温度调节一般采用室内用白炽灯照射培养物或用温室 安装电热管等升温,室外冬季升温较困难,主要采用玻璃棚;用冷 水管道降温,或经通风遮阳降温。 CO2的补给一般通过空气压缩机或橡皮管将含5%CO2的空气通过培 养物中。 搅拌使藻类培养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搅拌可使培养物均匀分布 水温均匀,利于藻类生长。搅拌的方法一般为人力搅拌、风力搅拌 空气搅拌和磁力搅拌。此外还有循环流动法 防污在藻类培养中很重要,对杂藻及细菌的防治主要采用石灰、 漂白粉、硫酸铜等试剂。用1~0.5 pomCus0防值杂藻的效果较好。当 有浮游动物污染时,可施用化学试剂、杀虫剂等杀灭,如硫酸铜1 pm可杀灭轮虫、纤毛虫;漂白粉4ppm对各种虫类均有效;食盐9‰, 可杀灭轮虫;碘液5‰,再稀释到十万分之一,可杀灭纤毛虫
六、管理及采收方法 藻类培养的管理包括培养基养料的补给、光照及温度调节、CO2的补 给、搅拌、防污等。在培养过程中,补给的养料,要选择肥效速,并 有持久性,来源较广,价格低廉的种类。一般都以有机肥料为补肥。 光照、温度的调节视种类及季节而定。室内照光一般都采用白炽 电灯和荧光管。温度调节一般采用室内用白炽灯照射培养物或用温室 、安装电热管等升温,室外冬季升温较困难,主要采用玻璃棚;用冷 水管道降温,或经通风遮阳降温。 CO2的补给一般通过空气压缩机或橡皮管将含5%CO2的空气通过培 养物中。 搅拌使藻类培养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搅拌可使培养物均匀分布, 水温均匀,利于藻类生长。搅拌的方法一般为人力搅拌、风力搅拌、 空气搅拌和磁力搅拌。此外还有循环流动法。 防污在藻类培养中很重要,对杂藻及细菌的防治主要采用石灰、 漂白粉、硫酸铜等试剂。用1~0.5ppmCuSO4防值杂藻的效果较好。当 有浮游动物污染时,可施用化学试剂、杀虫剂等杀灭,如硫酸铜1~ 2ppm可杀灭轮虫、纤毛虫;漂白粉4ppm对各种虫类均有效;食盐9‰, 可杀灭轮虫;碘液5‰,再稀释到十万分之一,可杀灭纤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