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精神分裂症和情绪认知障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姚晶晶)
文件格式: PDF大小: 184.42KB页数: 4
睡眠与梦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临床研究较少。无论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在睡眠中发生的梦魇、梦惊、梦游(睡行症)、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症等对病情变化均有直接影响。为引起临床重视,现就梦的概念与定义、梦的来源与成因、梦的分类与特征、梦的作用与价值、中医与现代方法释梦比较进行探讨
文件格式: PDF大小: 143.72KB页数: 4
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里的两大常见疾病,大量的证据表明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存在重叠。本篇综述回顾相关文献,探讨了5-羟色胺转运体(SLC6A4)基因、色氨酸羟化酶(TPH)基因、儿茶酚胺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单胺氧化酶(MAOA)基因、5-羟色胺受体基因、多巴胺系统基因、DISC1、TSNAX基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等作为两个疾病共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
文件格式: PDF大小: 573.41KB页数: 4
抑郁症因其病因不清、致病因素复杂、发病机制不详,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近年来,国内外对抑郁症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发病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文中从神经生化研究、神经内分泌研究、神经可塑性研究等方面对抑郁症的发生机制主流假说进行简单阐述,以拓宽对抑郁症的认识
文件格式: PDF大小: 206.17KB页数: 5
《脑与日常行为》通识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文章)意识之谜的自然科学探索(顾凡及)
文件格式: PDF大小: 1.54MB页数: 6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冲动攻击行为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表明:冲动与多种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关联,而双相障碍是以冲动为显著特征的精神疾病。回顾性研究结果支持负性生活事件、童年经历的身体及性的虐待是双相障碍和冲动攻击行为的共同风险因素,而患者社会支持度、认知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物质依赖等也可能是双相障碍和冲动的心理因素,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尚需纵向研究确认。此外,目前尚缺乏针对双相障碍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的深入探讨,需要未来的进一步研究给予补充
文件格式: PDF大小: 563.99KB页数: 4
自我神经基础的探讨常基于自我相关加工的研究,涉及皮质中线结构各个脑区甚至全脑协同作用。内侧前额叶皮质及其次成分在自我相关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腹内侧前额叶皮质较多支持默认模式下的自我加工、自我信息的觉察和“在线”自我加工,背内侧前额叶皮质主要参与有意识的自我参照加工、自我信息的评价和“主导的”自我加工。在自我-他人表征中,自我-他人表征的情感性、认知性和文化性因素均调节内侧前额叶皮质及次成分的活动。未来在动态的时间和人际背景中解析自我加工的神经机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文件格式: PDF大小: 748.23KB页数: 10